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体育 » 正文

跨文化视角下的体育本质

2021-4-9 | 体育

 

0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体育理论界关于体育本质概念的讨论从未停止,也始终未达成共识.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这说明我国体育理论学者对体育本质的看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关体育概念或体育本质的论文,在中国知网上能搜索到成百上千篇[1–10].分析这些文章的观点,可见发现,大家关于体育本质的看法的差异是难以弥合的.而它又涉及体育的一切理论与实践问题,是事关我国体育发展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很多实践领域的问题将无法解决.例如,基于对体育本质的不同理解,关于学校体育功能认识就相差甚远,有人认为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人认为是传授运动技术,实现体育的教育目的;有人认为二者并行推进等.归纳长期论争的结果可以发现,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

 

1)实用主义态度,即将体育作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有价值的工具,有一种轻技能、重效用的倾向,习惯称之为体质派;

 

2)将体育概念与运动技术联系在一起,认为运动技术是体育的载体,反对实用主义的轻技能、重效用的态度,比较重视体育自身的价值,习惯上称之为技能派;

 

3)折中主义的态度,即想调和以上两种思想,试图在主观上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争论.

 

其实,这三类观点的分歧可归结为: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是不是同一性质的事物.认为不是的则会主张学校体育应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赞同的则会主张学校体育应当重视运动技术的传授.体育概念的争论,究其本质基本可归入这两种观点,折中主义调和论由于在学理上有悖于逻辑学的排中律,自然不能构成一派.

 

1两种对立体育观及其评述

 

1.1体质论观点及其评述

 

我国学者关于体育本质理解大体分为体质论与技能论.体质论认为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不是一回事,学校体育应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的,淡化运动技术传习.为了淡化运动技术色彩,他们甚至将规范的技术动作名称都改了,例如,短跑改叫快速跑,耐力跑改叫耐久跑等.运动技术是体育入门的一个必要条件,正如欲求下棋之趣,首先须学会下棋的基本知识.因此,不难想见,淡化了运动技术传习和竞技乐趣的体育课必然是一种枯燥、乏味的体育课.故此,中学生皆“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11].我国学校体育近30年来一直是体质论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按理说,沐浴着体质论思想雨露的学校体育,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理应取得较好成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生的体质不仅没有显著增强,而在一些重要的指标上还不断下滑,甚至还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由于淡化技术传习,体育教师的职业内涵逐渐虚无化;体育课演化为学生的情绪释放课;走样变形的体育课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一种错误的体育认知与态度.实践证明:在学校体育领域内,以体质论为主导的体育课,不仅不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使体育课处于一种有名无实的状态.总之,笔者认为,以增强体质作为体育的目的是很成问题的,体育确实能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但我们并不能据此认为这就是体育的本质,这在逻辑上也是讲得通的.

 

1.2技能论观点及其评述

 

技能论认为运动技术是体育的载体,反对实用主义的轻技能、重效用的态度,比较重视体育自身的价值.技能派作为一大学派,其内部又包括较多不同的派别,例如,终身体育派、快乐体育派、技术健身派.本文主要介绍技术健身派,原因是技术健身派的理论内涵与体系基本可以涵盖其他同流派别.其实说技术健身派并不准确,因为技术健身思想是张洪潭教授提出的,但它的理论性最好,由基本概念出发,构建了完整、严谨的理论体系,在体育理论界知名度较高,影响较大.张洪潭先生主张,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在本质上没什么差别,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学校体育应当是弱化的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强化的体育教学;二者同根同源,都遵循共同的体育主旨:强化体能的非生产性肢体活动.他的学校体育主张是技术健身思想,即通过运动技术学习,达到健身强体的目的.但技术健身论与体质论的最大差异,在于技术健身论主张体育教学只管传习运动技术,而不必追求健身效果,虽不追求但必有健身效果;虽必有健身效果却不追求[12].所以,其体育教学主张只有一个主旨,即传习运动技术.

 

有人认为技术健身思想在本质上也是一种调和论,即将运动技术与健身效果通过体育教学融合与统一起来,与折中主义没什么区别.其实不然,它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其体育教学主张也与折中主义有着根本的差别,它主张体育教学只管运动技术传习而无需过问健身效果.其独特的理论基础表明技术健身思想在逻辑上是不矛盾的,在实践上也不会犯折中主义的逻辑错误.技术健身论的理论基础是互补原理,互补原理是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重要代表人物玻尔在解释光的波-粒二象性时提出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实际上已对传统逻辑学的同一律构成严重挑战,而一旦没有逻辑学的同一律,则人们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认识活动,因为认识的前提是将不同事物区别开来.有鉴于此,玻尔提出互补原理来挽救传统的认识逻辑.因此,玻尔说:“必须而且只需将所有这些既互斥又互补的概念汇集在一起,才能而且定能形成对现象的详尽无遗的描述”[13].玻尔就用波动性和粒子性描述光的本性,并将这种方法提高到哲学高度,称之为互补原理.

 

张洪潭先生将互补原理作为自己体育理论的基础,好处有:1)体育教学兼容了技能性与健身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本不必去关注健身效果,而只关注运动技术传习,长期的运动技术练习必然会使身体强健;2)避免了犯折中主义的低级逻辑错误,使理论能经得起逻辑学的批判与检验.应当说张洪潭先生的体育理论品质在众多的体育理论中是最好的,因为它不仅能解释体育领域中大量的经验事实,而且是逻辑自洽的.但为什么他的理论不能终止长期争论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1)技术健身思想本身有一个疑点,即互补原理的引用是否准确.在玻尔的论述中,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波动性与粒子性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二者也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在张洪潭先生的技术健身思想中,技能性与健身性是体育教学的两个互补的特性.但很明显健身性是学练运动技术的必然结果,没有运动技术的学练就不会有健身性,运动技术性在先而健身性在后,二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故此,笔者认为,技术健身思想必须澄清这一疑点,否则,在逻辑学理上必然不能让人心服口服;2)张洪潭先生认为,健身性是体育教学的一个不证自明的性质,这恐怕很难让人认同,例如,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体育对于学生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教育性,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是教育.顾拜旦也一直将教育作为奥林匹克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14].3)关于体育本质的争论,实际上是中西文化的对立与冲突.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门被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东西方文化冲突问题几乎纠结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人们可以从自身的角度给出不同的答案.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是西方文化的婴儿.笔者认为,我国体育本质之争是东西方文化对立与冲突在体育领域的反映.张洪潭先生并没有从东西方文化冲突的角度来认识体育本质的论争,更没有给出答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