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美术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学和绘画传统的国度。古典诗词歌赋更是久负盛名。诗词与绘画的结合历史久远,历代以诗作画的作品浩如烟海,不胜枚举。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有着较大差异,西方的观点认为诗词与绘画是完全不同的两门艺术,泾渭分明。诗词属文学的范畴,其媒介是语言,而绘画的媒介则是线条、色彩、画面。绘画直观,可以通过视觉产生观感和直觉,是空间的艺术构成;而诗词则是语言的叙述,是意识的感知。但中国传统绘画与诗歌又异于西方的画与诗,其根本差异就在于中国诗与画以抒情、写意为目标。中国传统诗词与绘画的意境统一构成中国独有的诗画艺术,其内涵可以沟通情感,托物言志,寄托人生。“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与古典诗词最完美的结合。
关于绘画中诗境意蕴的来源
唐代王维曾写过有名的诗句:“蓝天白石山,玉川红叶稀,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宋代苏轼在研究创作绘画、诗词的同时,分析出诗与画存在的联系。结合王维的诗,苏轼曾评述他的诗与绘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是听觉的感悟,而画则是从视觉得到体味,王维的诗是由听觉逐渐走向视觉,其绘画则是由视觉逐渐走向听觉,因此,王维做到了诗与画的完美结合,使听觉与视觉相互贯通。苏轼还从绘画与诗词的相互贯通中体会到了二者的统一。他的诗中曾言:“诗画本一体,天工与清新。”其含义就是塑造巧夺天工的艺术形象,使艺术与自然媲美甚至超乎自然,这就是画与诗的完美结合。诗词与绘画虽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在审美价值追求上却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中国传统绘画中深邃的审美意蕴,就是其所蕴涵的诗境,诗境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表现中又蕴涵于技法与审美心理之中。
王维一生寄情于山水之间。他的代表作品《江山雪霁图》、《辋川图》和《雪溪图》等就充分体现出了绘画与诗词的完美的组合,从而使作品产生了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王维在创作山水画的时候,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感悟寄情于其中,充满诗的隽永和哲理,从而产生意境。王维的诗直抒胸臆,既不舍弃审美的感悟客体,又不拘泥于此。其画风与诗风曲意盎然,浑然一体,诗画同工,相得益彰。因此在王维的绘画中有诗的倾向,诗中有画的意蕴。尽管诗与画存在同一,但同时也须看到诗与画的界限和各自的特征。在西方曾有人抨击书画交融的理论,我国学者中也有人持此观点。蒋寅先生曾在《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一文中强调诗与画艺术的前后高下之分。他认为:诗所传达的诗性内容,只用信息传达手段所能达到,为绘画所难以再现,其无比丰富的包蕴性也是绘画难以企及的。“画中有诗”涉及诗与画两大艺术门类。绘画是造型艺术,“逼真”、“生动”是其最初的要求,造型是其最基本的标尺。而诗是语言艺术,是通过语言叙述让人产生感悟。
“画中有诗”的含义及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绘画注重写实,而中国传统绘画不仅是形上的描绘,更加注重的是意的表现,重意不重形,追求的不是写实而是神似,追求创造者心灵和意趣的外化。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融合在一起,相类相通的,人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应服从和顺应自然。中国的艺术哲学是中国哲学的灵魂。张?论画心得曾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因此,中国传统诗词更是心灵感悟的体现,诗意是衡量中国传统诗词好坏的标准。司空图《诗品》有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这就是诗的意境,诗的意境也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取向,是中国传统诗画创作的共同旨趣,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诗人是用文字和语言描述景物,抒发情感;而画家则是用色彩、线条和构图勾勒和描绘看到的一切,表达情感。
对艺术境界的追求,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原则,其本质特征就是一种既蕴涵艺术真实之境,又包含着层次意义所呈现的艺术虚境的审美范畴,即由实变虚,由定走向不定,虚虚实实、相互交融。诗词和绘画中塑造艺术形象,“实”是符号,“实”在诗词与绘画中是一种载体和媒介;而“虚”的东西就是物象之外的想象,是由此产生的联想和赋予的艺术生命。而艺术的所谓的意境正是这些虚与实的相互结合,相互产生的某种形态。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追求的是超越事物本身的表现,深入事物之外及其本质之中,既要把握作品的形象艺术性,又要深入刻画艺术形象的深层次蕴涵;从艺术形象中来又超越艺术形象本身。中国传统绘画就是客观之“境”与主体之“意”之融合。清代孙联奎曾说:“人画山水亭屋,未画山水主人,然知屋庭中之必有主人也,是谓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诗词是用艺术的语言描述艺术画面。情动于中,必行之于声。关于诗与绘画两者的关系,石涛曾有精辟的论述:“诗中有画,性情中来者也,则画不是拟张拟李而后作诗。画中诗,乃境趣时生者也,则诗不是使生吞活剥而后成画。”中国传统绘画和古典诗词艺术审美意趣相同,都注重意境的创造。清代叶燮也曾有论述:“昔人评王维之画,曰‘画中有诗’,又评王维之诗,曰‘诗中有画’,由是言之,则画与诗出无二道也……故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充分表现出了诗与画的相互辉映、互为表里、血脉关联的相互依存关系。
就诗词与绘画的表现手法来说,诗词用的是语言,而绘画使用的却是点、线、面及色彩;诗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受,而绘画则完全是靠视觉来感受。当代文艺评论家朱光潜先生曾在他的《诗论》中说,媒介的困难是可以征服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都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诗境界的“异迹而同趣”的充分肯定,对中国绘画创作者来说往往从诗的意境,景象中借鉴,从而提升绘画的意境。中国诗与画的审美特征是一致的,审美标准是相通的,正如苏轼所言:“善画者画意不画形,善诗者道意不道名。”诗中蕴涵绘画,画中充满诗意,二者异曲同工。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诗与画的结合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典型性特色,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就在于它不仅满足了感官的审美要求,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价值需求。绘画与诗词结合形式是多样的,表面的形式是依诗作画、依画作诗,两者结合的核心就在于意境、情趣上的统一。意境的表现主要来源于主观性创造,创造者与欣赏者可能会产生理解的偏差,正像欧阳修所言:“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因此,只有超越物象本身的束缚和认识上的局限,才能冲破羁绊进入物象之外的艺术想象的自由空间,然后再理性地回归,从而达到诗词语绘画的完美结合,显现出脱俗的境界。明代徐渭的绘画作品《墨葡萄图轴》所表现的诗境,正如画上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味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从作者的题诗和画中描绘的形象中,完全可以体会到画家悲凉、无奈的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