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贸易物流 » 正文

进口商品结构研究

2021-4-9 | 贸易物流

 

一、进口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素供给的增加包括资本和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规模经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因素的提高等,而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扩大进口来实现。一方面,通过资本品的进口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引进,在不断的技术改进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形成动态效益,促进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引导自主技术创新,通过进口替代国内低效率产业,将生产要素转移到高效率产业,带动产业升级,获取结构效率。[1]长期以来,在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政策下,我国出口贸易获得高速增长,而且已经成为全球的贸易大国。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重视出口、忽略进口的贸易观念导致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加剧外贸顺差持续扩大和贸易结构的失衡,也易引起贸易伙伴国频繁的贸易摩擦与纠纷。特别是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让我们认识到建立在资源和劳动力比较优势基础上,粗放式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继续,中国外贸战略已经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关键时点。从世界上一些贸易强国的发展规律来看,任何的发展战略都是有阶段性的,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实现由依托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向培育竞争优势的贸易平衡战略转变,是中国对外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开放型经济的更高层次。[2]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在保证出口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应该积极扩大进口。一方面,有利于缓解我国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改善贸易环境,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另一方面,可以弥补国内资源供给不足,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结构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进口商品贸易结构的研究综述

 

进口商品贸易结构主要包括:进口商品结构、进口国际地区结构、进口贸易主体结构、进口贸易方式结构和进口国内地区结构等五个方面。进口商品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或地区)要素资源禀赋、国际分工的地位、产业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贸易政策。近些年,国内学者对我国进口商品贸易结构进行了试探性的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徐光耀(2007)[3]肯定了进口贸易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推动作用,同时,分析了在不同的进口贸易结构下,进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同促进作用。建议扩大进口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促进资源进口的多元化,将更加有利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李兵(2008)[4]对1980~2005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工业制成品进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初级产品进口则有抑制作用;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口更多是由工业制成品进口带动的。魏浩(2008)[5]从进口主体、进口方式、进口商品结构方面,分析了2003~2007年北京地区进口贸易情况,并从北京的经济发展需求、经济发展模式、主导产业和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四个方面给予解释说明。叶灵莉、赵林海(2008)[6]对进口贸易结构与技术进步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协整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资本品、中间品进口均对技术进步有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且中间进口品的技术溢出作用较强。祝树金、奉晓丽(2011)[7]考察了我国1985~2008年进口技术结构的变迁。研究表明,1985~2008年间,我国进口技术复杂度不断上升;进口结构已由进口中、低技术制成品为主转移到进口高、中技术制成品为主;相对而言,资源性产品和初级产品进口份额则较低。因此,我国应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能源原材料以及资源性产品的进口,进一步优化我国进口贸易结构。上述文献主要阐述进口商品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作用。本文试图从进口商品结构、进口国际地区结构、进口贸易主体结构、进口贸易方式结构和进口国内地区结构等五个方面,探究2001~2010年我国进口商品贸易结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优化我国进口结构的政策建议。

 

三、我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的特征和趋势

 

1.商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球进口大国

 

2001年加入WTO后,伴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①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中国进口贸易快速增长,规模迅速扩大。2001年的进口额为2435.5亿美元,2010年增长到13948亿美元,短短10年内增长近6倍,进口年均增长率高达24.1%。同时,我国进口贸易占世界商品进口的份额也在不断提升,2001年中国商品进口占世界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为3.8%,在世界商品进口国中排名第6位,2010年,在全球经济转暖的形势下,进口增速达到了38.7%,进口占全球的比重达到8%,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货物贸易进口国。伴随着进口规模的扩大,中国的进口依存度也有了明显的上升,从2001年的18.38%上升为2010年的23.21%(见表1)。

 

2.进口商品结构和种类

 

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进口商品可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其中,初级产品包括食品及活动物(0类),饮料及烟类(1类),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2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3类),动植物油脂及蜡(4类);工业制成品包括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5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类),机械及运输设备(7类),杂项制品(8类),未分类的其他商品(9类)。2001~2010年,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相对稳定,工业制成品在我国进口商品中始终保持主导地位,所占比重基本上保持在68%~83.3%的水平上,而初级产品的进口所占比重在16.7%~32%之间,二者所占比重相对稳定。但是从2004年开始,工业制成品进口的年均增长率和所占比重却呈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初级产品进口急剧增加,其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同期工业制成品的增长速度,2008年的增速为49.3%,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同期的工业制成品增长率仅为8%。表2显示:初级产品占进口的比重从2001年的18.8%上升为2010年31.01%,在2008年甚至达到32%,而同期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比从2001年的81.2%下降至2010年的68.99%。2001年以来,我国10类进口产品呈现出明显层次性: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一直稳居第一大进口商品的位置,进口所占比重基本在40%左右;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分别居第二、三位,且近年增长较快,其所占比重从2001年的9.09%和7.18%攀升到2010年的15.14%和13.53%;化学品及有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杂项制品三类产品紧随其后,进口比重维持在10%左右;食品及活动物、饮料及烟类、动植物油脂及蜡以及未分类的其他商品四类商品进口所占比重稳定在1%左右。表3显示:很多工业制成品的进口都有所下降: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机械设备进口增幅均低于初级产品,2001~2010年进口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11%和18%,化学品占比从2001年的13.18%降至2010年的10.73%,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占比从17.22%降至9.4%,机械设备占比从43.95%降至39.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