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贸易物流 » 正文

外贸发展下的产业安全

2021-4-9 | 贸易物流

 

2011年1-5月我国进出口总额为14017.87亿美元,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长27.4%;出口总额为7123.75亿美元,同比增长25.5%;进口总额为6894.12亿美元,同比增长29.4%。1-5月中国进出口情况良好。但是在国际市场越来越复杂多变,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今天,我国不适度的外向型出口依赖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经济与世界其它经济体的冲突。同时,这一问题也触发了国内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某些深层次矛盾,已影响到了贸易产业的安全乃至整个国民权益。

 

一、外贸快速发展下的产业安全压力

 

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的国际联系越来越紧密,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日趋激烈。现阶段,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因素不但有来自传统方面的,还有非传统方面的,在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动荡、原油价格一再攀升、基础产品供给压力增大等几大主要问题的交互影响下,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日渐凸显。这些新变化,不仅使我国产业安全的可预见性风险增多,也增加了许多潜在的不可预见性风险与压力。

 

一是国际资本的流动与存在形态的改变使得我国产业安全面临新挑战。近年来,方兴未艾的跨国并购使得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技术的国际流动,不论是在空间上还是规模上都有了极大的扩张。虽然实践证明,跨国并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产业机构的调整与优化,促进外贸发展,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但是跨国并购也可能导致资金、技术、品牌、管理、规模等出现垄断,造成行业垄断与限制性竞争。这种垄断对于国内粗放型企业的影响非常大,也势必将导致民族品牌流失、国资产业控制力削弱、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化等一系列产业安全问题。此外,虚拟资本的大量充斥,使得财富形态变化,财富规模相对缩小,产业安全领域集中到了第二、第三产业,一旦出现金融风险,就可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与整个产业的安全。

 

二是原油、重要金属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价格及其供应压力也影响着我国产业安全。我国植物油、原油、大豆等基础产品的进口量已占国内消费量的35%、50%和70%以上(杨益,2009)。在全球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国内物价水平也必将随之上涨。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未来二十年中国石油对外的依存度将大大上升(2020年约为60%,2030年将达到72%)。另外,根据国土资源经济研究所的预测,在我国需要的四十五种主要矿产资源中,2020年国内能保证需求的将减为6种(2010年为24种),铝、铜、铁等矿产的对外依存度也将进一步上升,预计将达到六到八成。资源供应出现的压力与问题,尤其是这些必要资源的价格在短时期飞速上涨,势必将危及我国产业安全与经济发展。

 

三是国内外生产成本、环境、外贸收支使得产业升级的要求更为紧迫。第一,一些国内产业尤其是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生产成本持续增长,使得企业利润率急剧下滑,而国外的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对我传统优势产业形成压力,一些沿海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型企业甚至还出现了亏损现象。第二,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绿色”、“低碳”的产业成为新宠,以及全球环境生态化的要求,今后在生态环境方面国内外的压力也会逐步增强。第三,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加剧了资金的流动性过剩风险,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产业升级的要求更为紧迫。四是贸易摩擦对产业安全的威胁加剧。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连续多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尤其是这几年来国外有针对性的337调查、双反合并调查、特保调查以及检验检疫、技术标准、产品质量、劳工权益和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贸易壁垒数量逐年增加,调查手段和贸易壁垒的花样层出不穷,涉足的也领域也进一步扩大到知识产权、环境标准、人民币汇率等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因此,国内产业面临压力十分严峻,产业受损的问题越来越多,如何运用国际通行规则来维护国内产业安全的任务已相当艰巨。

 

二、产业安全问题下国民权益受损

 

我国外贸以“大进大出”为基本特征,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长年以来,虽然看上去轰轰烈烈、年年增长,其势不可挡,但是实质上仅仅是膨胀了我国外贸的数字,对提升我国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起到突出的作用,反而从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国民权益。

 

第一,我国外贸贸易竞争力不强,抗危机能力差,易导致企业受损。在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市场的竞争也极为激烈的情况下,传统的附加值低、独特性低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够,因而其抗危机能力也较差。实践证明,我国成本低、市场进入容易的产品,很容易引起投资过剩、生产能力过剩,进而导致生产过剩。这种生产过剩必然将引起供求关系出现恶性循环或是与他过产业形成恶性竞争,并最终伤害到中国企业与劳动力市场。

 

第二,外资的注入使得外贸利益被外国企业所得。从我国出口企业的资产来源结构来看,一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的主力是外资企业,外资企业是我国对外贸易额大幅度攀升的主导力量,而且,不论是从外贸总额、高技术含量,还是我国外贸贡献率方面来看,外资企业占主导的现象有逐年增长之势,外资企业主要涉及的是加工贸易,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的数据统计,加工贸易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极高,约占80%左右。这种情况,与世界上其他外贸强国的情况大相径庭。尽管这一方面的原因要归咎于我国本土企业的外贸能力不足,增长的潜力也不大,但是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了,我国外贸获得的利益相当大的一部分被外国企业所得,实际上严重的损害了我国的国民权益。

 

第三,我国高速的贸易增长,是以牺牲环境资源以及大量廉价劳动力换取的,因而从长远来看,其严重损害了我国国民权益。一方面,很多出口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高污染,比如制革、化工、印染等等,尤其是一些外向型的乡镇小企业,为了经济利益过分的开发高污染产品,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严重损害了国民利益。另一方面,很多跨国公司的生产的高污染产品,其原材料产品从国外进口,成品也出口到国外。他们不仅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或税收优惠政策,还将高污染(环境成本)转移到我国境内,损害国民利益。第四,低廉的出口价格是以严重的榨取劳动者时间、牺牲劳动者福利而取得的。(1)一些出口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提高产品价格的竞争力,疯狂的且无偿的榨取劳动者时间,在我国沿海城市的很多外向型出口企业,员工无偿加班的现象十分突出,靠榨取劳动者时间来维持低价出口,是中国外贸的“怪圈”;(2)为了节省成本,有的企业不惜减少劳动保护与环境保护设施,致使劳动者处在高危的环境中;(3)职工收入低,公共福利少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一大特点,而且这类企业往往在教育、卫生、文化、交通等条件方面的条件也比较差,其产品质量与技术含量往往也比较低。因此,一些发达国家甚至还借此抵制中国产品,推出的SA8000标准,更是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形成强大的挑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