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贸易物流
低碳经济已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世界发达国家正试图利用此次全球多重危机中的机遇,通过低碳经济创新所形成的新的竞争优势,把那些还在“高碳经济”发展道路上行进的发展中国家远远抛在后面。发达国家拥有低碳经济“游戏规则”的主导权必将影响全球贸易的走向,这无疑对正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中国发出了一个警示信号。探寻一条低碳贸易发展之路,在新的全球低碳框架下争取主动权,对中国既是严峻挑战,更是重要机遇。总观现时我国贸易结构现状,其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
其一,货物贸易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中货物贸易发展迅速,在国际分工的大格局下,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加工厂”。从表1数据计算得知,在2000-2010年期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4743.0亿美元增加到29727.6亿美元,增长近5.27倍,年均增长率约20.15%,在进出口贸易中始终处于顺差地位,而且顺差的额度逐渐扩大,从2000年的241.1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831亿美元,增长6.59倍。在出口的货物中,资源类初级产品的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稳步提升,占据出口产品的主导地位。2010年我国的出口总额为15779.3亿美元,其中初级产品出口额为817.17亿美元,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为14962.16亿美元,工业制成品占全部出口额的94.82%。在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中,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为主,杂项制品次之,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等按原料分类的工业制成品第三的格局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2010年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出口7803.30亿美元,占当年出口产品总额的49.45%,杂项制品出口3776.80亿美元,占当年出口产品总额的23.94%,按原料分类的工业制成品出口2491.51亿美元,占当年出口产品总额的15.79%,三者占出口工业制成品总额的94.05%。我国传统的对外贸易集中在货物贸易中的加工贸易,199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50%,2005年至2007年,这一比例大致维持在45%-49%之间,超过一般贸易的比重(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至2010年加工贸易所占比重略低于一般贸易约7%-11%),加工贸易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目前虽然资本密集型的交通和运输设备以及相当一部分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取代了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加工贸易和出口的主导,但是加工贸易的升级主要体现在部门分类上的升级,加工装配的操作实质仍在微笑曲线的底端,而实际的加工增值水平、产品附加值以及技术含量也都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地位,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条低端环节的状况并未改变。
其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逆差趋势短期难以改变。从表2可知,在2000-2010年期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660亿美元增加到3624.2亿美元,增长了4.49倍,年均增长率为18.57%,指标落后于货物贸易,而且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并呈现总体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115亿美元,2009年更是猛增至295亿美元。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缩小至219.2亿美元,同比下降25.7%。逆差主要集中于运输服务、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及旅游等服务类别,逆差金额合计为643.5亿美元;其他商业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及咨询则实现较大数额顺差,共计418亿美元,是造成服务贸易逆差缩小的主要原因。2010年,上述四个项目顺差分别为184亿、94亿、63亿和77亿美元,分别增长2.1倍、1.6倍、92%和47%。
近年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市场结构相对稳定,2010年中国香港、欧盟(27国)、美国、日本和东盟继续成为中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中国与这些国家(地区)实现服务进出口2209.1亿美元,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61%,比重较2009年略有上升。除对香港地区呈现贸易顺差外,中国对其他四大服务贸易伙伴均为逆差,其中美国为中国服务贸易最大逆差来源地。2010年,美国对华服务进出口总额为296.9亿美元,同比增长24.4%;对华出口200.6亿美元,同比增长28.1%;自华进口9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4%。中国对美国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2010年逆差额为104.4亿美元,为上年逆差的1.4倍。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仍以传统的运输服务、旅游服务等行业作为支撑,其主要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而资源密集型服务如航空、通讯、建筑以及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如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部门对中国服务贸易的贡献微弱,国际竞争力较低,中国的服务贸易仍以传统的落后方式增长。
由上述可知,由于在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远不及发达经济实体,我国在现今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低端位置,在国际贸易中出口的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同时一些发达国家为了转嫁污染,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放在我国发展,导致我国直接或间接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形成重大冲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严重威胁制造业低成本的国际优势。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制造产品的竞争力,高举低碳经济的大旗,抬高进口产品的环保标准和能源效率标准,或直接采取碳关税等措施,并在国际贸易双边谈判中出现附加能效和碳排放标准等条款,这将导致我国一些能耗较高、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业产品的出口中间费用及附加费用增多,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对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提出新的挑战。欧盟、美国和日本是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2010年对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占我国总出口的39.12%。一旦发达国家开征碳关税,我国一半以上的出口产品将无法保持现有的低成本优势,尤其水泥、钢铁、玻璃行业的出口必受重创。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
第二,贸易环境更复杂,贸易摩擦加剧。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就进入了密集期,在全球开始推行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低碳标准会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新的手段。这种隐藏在限制碳排放的外衣下的新型贸易壁垒会更加隐蔽,我国面临的贸易环境将更加复杂。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出口的产品会越来越频繁地遭遇绿色贸易壁垒,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会加剧。自2009年6月26日《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在众议院表决通过的短短10多天时间,美国连续对我国无缝管、钢格栅板、油井管、铜版纸等9种高碳排放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2010年上半年,共有13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启动了37起贸易救济调查,这其中涉及冶金的案件为8起,占21.6%,涉及化工和建材的案件均为6起,分别占16.2%,排名第三的是轻工,占到案件总量的13.5%。发达国家对我国“碳关税”征收的易得性,将产生“碳关税”征收的数量、产品和地区的扩散效应,使得国际贸易摩擦愈加激烈,出口环境恶化,严重影响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