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贸易物流 » 正文

贸易收支失衡的作用因素

2021-4-9 | 贸易物流

 

一、引言

 

中国经济外部失衡是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并集中表现为国际收支的巨额双顺差。许多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现象、原因及持久性进行了探讨。主要的分析视角有汇率、制度、FDI、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等。一些学者认为,人民币汇率长期人为地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是引发巨额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卢锋(2006a)通过比较外汇储备实际增长与估计均衡水平的关系,得出2002年以来人民币一直被低估的结论,而汇率低估导致了国际收支的明显失衡。贺力平、蔡兴(2008)从国际经验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国际收支中的“双顺差”现象首先是一个汇率体制问题,要改善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局面首先应调整人民币汇率体制和汇率水平。也有不少学者探讨了除汇率之外的其它影响因素。肖耿(2007)认为单方面关注人民币汇率调整方法对调整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现状并无帮助,制度缺陷才是造成外部失衡的主要原因。余永定、覃东海(2006a)认为中国持续的双顺差存在制度缺陷的因素,这是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需和外资,国内要素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改革滞后,政府不当干预过多特别是地方政府在错误的政绩观指导下盲目引资的结果。制度缺陷导致资源真实成本“扭曲”,进而导致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失衡。

 

还有一些学者基于国际分工的视角剖析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卢锋(2006b)从国别比较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经济失衡产生的原因,他认为双顺差作为经济失衡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加工贸易有关,但从更根本的层面上看,是全球化进程带来了新的国际分工,这种新的国际分工的特征就是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余永定(2006b)认为中国的比较优势和外资的主导作用决定了中国在国际生产网络的价值链条中扮演加工者和组装者的角色。中国在国际生产网络价值链中的这种地位决定了加工贸易必然是创造贸易顺差的贸易。刘兵权、彭菲娅(2008)认为,我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本质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加工制造业的产业倾斜导致产业结构畸变,直接造成贸易结构不合理,引发经常项目顺差。

 

就人民币汇率对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影响而言,已有的文献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但基于国际分工的视角分析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影响,尽管一些文献已有所涉及,但更多的是一些相对宽泛的理论性探讨,缺乏系统性的论述,而严谨的实证研究则尚未发现。本文基于国际分工的视角系统阐述产业结构影响中国贸易收支失衡的机理,并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实证研究产业结构对中国贸易收支失衡的影响。

 

二、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与贸易收支失衡的形成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

 

产业之间关系结构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形态:一是立足于研究产业之间量的比例和质的关系及其变化;二是立足于研究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联系。本文对于产业结构的分析主要侧重于前者,即强调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从已经完成工业化的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变迁模式。一般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体系中的比重趋于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且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持续增长,最终完成工业化的过程,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第三产业的扩大和发展并在整个产业结构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后工业化社会的一个突出标志。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已经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但这一体系是根据自给自足的原则依靠计划经济的手段,同时辅之以对国内市场的严格保护而得以建立起来的。这样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不但不能反映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而且也不可能体现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原则。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实质上是以经济市场化的发展为动力对原有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进行的调整与矫正。如图1所示,以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在历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观察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动,不难看出,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30%以上下降为目前的10%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接近50%,之后在经历了一个下行过程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缓慢的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则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虽然目前仍低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二者的差距呈明显的收窄趋势。由此我们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优化和升级,并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逐步提高上。

 

(二)中国贸易收支失衡的形成及其特点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除1993年外,中国对外贸易连年顺差且呈总体上升之态势。如图2所示,贸易顺差额从1990年的87.40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434.70亿美元,2005年中国的贸易顺差额突破1000亿美元,之后快速拉升,2008年达到峰值2981.28亿美元。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时因为中国政府实施“减顺差”的政策,2009年和2010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分别减少到1956.89亿美元和1831.04亿美元,但总体上看,贸易顺差额仍处于高企的状态。贸易顺差是经常账户顺差的主要来源,由于中国实施强制结售汇制度,贸易顺差的累积便成为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的重要来源。因此,分析和解决中国当前的贸易收支失衡即巨额的贸易顺差问题是解决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关键所在。

 

从贸易结构的角度看,中国的贸易收支失衡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加工贸易逐渐成为中国贸易收支失衡的决定性因素

 

如图3所示,近年来,一般贸易顺差在总贸易顺差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加工贸易几乎贡献了所有的贸易顺差。从1989年开始,加工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此后逐年递增,由1989年的26.21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967.36亿美元,2009年有所回落,2010年又创新高,达到3229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占据主导地位是因为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的结果。“七五”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仍然是以一般贸易为主。在出口贸易结构中,一般贸易所占比重达到57.1%,比加工贸易高出16个百分点。“八五”期间,随着外商投资对加工制造业的投资增速,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导致加工贸易迅速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出口贸易方式一直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出口占到总出口贸易额的50%左右,是出口贸易的主力。“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从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快速提高了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和外贸依存度,并且加工贸易天然的顺差性质成为了近年来中国贸易收支失衡的决定性因素。

Top
站长统计

多对一·精细化服务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