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贸易物流 » 正文

多个范式下贸易利益的本质

2021-4-9 | 贸易物流

 

贸易利益是一国开展国际贸易的根本动力,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尽管贸易利益理论散落于各贸易理论之中,未成独立体系,但贸易利益作为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动力,一直成为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国际贸易可以给一国、企业或国民带来利益,但随着理论前提的不同,尤其随着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尤其全球气温渐高对经济增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影响日益加剧,贸易利益的内涵、表现以及分配主体和机制更为复杂,因此,迫切需要科学地选择低碳经济环境下的贸易利益的衡量指标,这为我国逐步建立碳交易市场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同时,对于客观看待我国巨大贸易顺差背后所隐含的资源、环境成本,运用低碳经济模式突破发达国家的“生态标签”等绿色壁垒,解决与发达国家间不平等贸易条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一、现有贸易理论范式下的贸易利益

 

在早期分工模式下,国际贸易的对象是以最终产品为主。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均肯定了国际贸易能产生利益,并认为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贸易利益的分配,促进国家福利的最大化,最终提高世界福利水平。贸易利益主要体现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产品的需要、专业化生产内生的技术进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要素报酬等。但由于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利益立场,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在宏观、静态的基础上分析贸易利益,过分夸大了市场机制的功效,并将个体利益之和混同于整体利益。新贸易理论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不足,以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并从经济发展、交易效率和技术溢出等方面分析了动态贸易利益。可见,现有国际贸易理论只是一味追求狭义的经济利益,而未能考虑社会、生态和环境综合效益(叶汝求,2001)。企业通过不断合并来追求规模经济,并进而获取竞争优势,但严峻的环境约束将引发环境污染的全球扩散和生态系统的并发退化。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已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密集型产业提供理论依据,发展中国家通过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只是获得了短期的经济利益。所以,贸易双方看似通过国际贸易取得了比较利益,但实际上有一方可能承担了很高的环境成本,长期来看,这种成本甚至大大超过所获得的经济利益。

 

二、贸易和环境冲突范式下的贸易利益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国际贸易的急剧增长,全球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随之而来的便是贸易和环境的冲突:贸易对环境有害抑或有益,环境规制是促进还是抑制贸易竞争力?这种冲突的主体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简称南北国家)。北方国家基于生态倾销理论提出,南方国家依赖于较低的环境标准形成的产品成本优势,享受着不公正的市场竞争优势并获取不合理的经济贸易利益。因此,北方国家主张:国际贸易应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可采取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控制甚至禁止污染环境的产品进口;基于国际标准将贸易产品的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禁止环境补贴。南方国家基于环境成本转移理论和污染天堂假说提出,南方国家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到北方国家,后者对资源密集产品的消费基本通过进口满足(Ekins,1997),这使得环境污染物以“合理”买卖的形式留在南方国家,而北方国家则因此通过贸易获取改善环境质量的利益。

 

因此,南方国家主张:优先考虑发展;环境措施应基于客观、公正和最低贸易限制;环境成本内在化将严重影响其出口能力;允许合情合理的环境补贴。其实,南北国家对于贸易和环境冲突的根源在于两者之间形成的特殊贸易模式,这种贸易模式是由于双方经济发展水平、环境价值观以及发展目标的不同决定的。北方国家通过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获取来自资源、环境和劳动等方面的相应利益,Robinson(1988)论证了美国污染控制计划的实施已经引起美国贸易模式的变化,即进口更多资源和环境成本高的商品,从而减少对国内自然资源的消费和环境的破坏;而南方国家因此可获取自身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等贸易利益。理论和实践表明,这种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可以通过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给南方国家带来短期贸易利益。有些学者基于EKC假说,认为在工业化初期,南方国家无需担忧由于专业化生产和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因为环境质量将会随着人均收人达到一定水平时趋于改善;实际情况也表明,目前绝大多数南方国家已形成了专业化开采自然资源的贸易结构。

 

但从长期来看,对南方国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依靠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带来的环境污染转移和生态掠夺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南方国家不能指望通过这种贸易模式缩小与北方国家的经济差距。首先,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环境下,由于南方国家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以及相对宽松的环境标准,发达工业国家将本国淘汰的技术和产业或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南方国家(Dua,Esty,1997);同时,发达国家将工业或生活消费废弃物大量出口到南方国家进行最后的处置或回收,这不仅污染接收国的环境,还将严重危害其国民身体健康。其次,南方国家由于过度开发利用其限制性的自然资源,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而引起生态失衡,长此以往将会引起生态环境和贸易条件日趋恶化。

 

三、贸易和环境协调范式下的贸易利益

 

南北国家由于立场和利益诉求的不同,因此,贸易和环境似乎永远处于不可调和的冲突状态。如果从不偏不倚的全球视角,即协调贸易和环境之间的冲突,我们发现这种冲突主要源自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固有缺陷,而如何协调贸易和环境实现贸易利益的双赢和最大化,则需要寻求新的理论依据和解决途径。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到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均充分论证了一个问题,即自由贸易能够促进贸易双方的经济增长和福利改进。这种比较优势原则的影响力十分深远,因此,许多学者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分析环境对贸易的影响。Siebert(1977)把环境吸收能力定义为一种要素禀赋,并将其引入标准的要素比例模型,讨论了国内产业污染问题。霍斯特•西伯特(2002)研究认为,环境因素以环境禀赋的方式决定比较优势,国家之间产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取决于环境资源的丰缺程度,拥有丰富环境禀赋的国家将出口含有较多污染物的商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