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贸易物流 » 正文

中日制造业部门内贸易分析

2021-4-9 | 贸易物流

 

一、引言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产业产品的现象。产业内贸易在当代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将有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更快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而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理论已不能很好的解释产内贸易。产业内贸易已成为了成为了检验商品贸易模式的一个新课题。研究人员陆续提出产业内贸易的一般均衡模型,包括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模型、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模型、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模型。

 

二、产业内贸易研究的理论和模型

 

Vernon,B.(1966)、Kessing,D.B.(1968)、Bhagwati,J.(1971)从产品生命周期和人力资本的角度研究了产业内贸易。Dixit,A.K.(1977)、Stiglitz,J.E.(1977)、Krugman,P(1979)和Heipman,E.(1981)等人把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运用到产业内贸易分析中提出了新张伯伦产业贸易模型。兰卡斯特则提出了新豪泰宁竞争模型,论述了在比较优势存在的条件下,垄断竞争仍然可以导致产业内分工和贸易的发生。此外,学者们还对产品的多样化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分为产业内横向贸易研究(性能和设计上有所差异的产品贸易)和产业内垂直贸易研究(产品质量差异的产品贸易法尔维,1981)。杨小凯(1994,2002,2003)用超边际分析把比较优势的获得分为内生比较优势和外生比较优势。得出在外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即使要素禀赋相同的国家仍可以产生分工和贸易。

 

三、衡量产业内贸易的指数比较

 

格鲁伯-劳艾德指数(简称GL指数)是迄今为止最具科学性和权威性的测量指标。但在贸易不平衡时,GL指数达不到1,具有向下偏误的特性。Grubel和Llyod(1975)提出新的修正后GL指数。Aquino(1978)假定总贸易失衡对所有产业的影响是相同的,提出了Aqunio指数,通过举例测算得出“GL指数有低估现象,修正后的GL指数有高估现象”的结论。张彬、孙孟(2009)对中澳两国的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中,分别计算了产业内贸易的GL指数、修正后的GL指数以及Aqunio指数,比较分析证实了上述偏误的存在。为与前人研究进行分析比较,本文采取GL指数对中日两国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进行测量。公式如下:GLi=1-|Xi-Mi|Xi+Mi式中Xi表示产业i的出口额,Mi为产业i的进口额。GLi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当GLi等于0时,表示产业i是完全产业间贸易;GLi值越大,表示产业i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当GLi等于1时,表示产业i为完全的产业内贸易。当衡量整体经济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时,GL=∑i=1wi•GLi,其中wi为行业i在整体经济中的权数,且∑i=1wi=1。

 

四、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1.数据选取。为了比较的方便,本文采用SITC5分位数据进行计算,数据均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产业分类以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3次修订标准(SITCRev.3)为基础,将分类号前5个数字相同的商品作为同类商品,前5位数字相同的商品的双向贸易额作为产业内贸易额。依据该标准,第5大类(化学成品及有关商品)、6大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大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和8大类(杂项制品,如卫生、水运、钟表等)贸易商品可大致被归为制造业商品。其中第5大类和第7大类多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商品,第6大类和第8大类多为劳动密集型商品。

 

2.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总体水平。2001-2009年,制造业商品贸易占中日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占主体地位,最高达到96.31%(见表1)。其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贸易发展较快,由2001年的48.71%上升到2009年的58.49%,上涨了近十个百分点。化学成品及有关商品几乎一直保持上升趋势。相比之下,劳动密集型商品贸易呈现下降趋势。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SITC(Rev.3)1分位数据计算总体来看,中日制造业商品产业内贸易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第5、6、8大类商品的GL指数均在0.2以下。仅第7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高,GL指数一直徘徊在0.24附近。表明中日双边贸易目前仍然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从表2可中,2001-2009年期间,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从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的。杂项制品(SITC8)增长最为显著,增长率达到60%。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SITC(Rev.3)5分位数据加权计算一般将GL指数超过0.5的商品视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表3显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商品进出口贸易额所占的比重整体上呈上升态势。增长最快的是杂项制成品,由2001年的7.65%上升到2009年的9.47%。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SITC(Rev.3)5分位数据计算表4进一步显示了2009年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最高的前5位商品。具体筛选和排序的方法是:首先,筛选出GLi>0.9的商品;然后,再按照Xi>¥1,000,000且Mi>¥1,000,000的条件进行第二次筛选;最后,根据wi*GLi指数的高低排序。其中Xi,Mi分别是该商品的进、出口额,wi是该商品的进出口额占该大类产业贸易总额的比重。

 

3.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基本类型。依据GHM标准: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类型所属产品满足:1-α?UVx/UVm?1+α;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类型所属产品满足:UVx/UVm?1-α或者UVx/UVm?1+αUVx、UVm分别表示产业内贸易产品的单位出口价值和单位进口价值。α被称为“离散因子”,通常取常数0.15或0.25,考虑到贸易中发生的运输成本及保险费,把α设定为0.25。那么当0.75?UVx/UVm?1.25时,该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属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HIIT);当0<UVx/UVm<0.75或是UVx/UVm>1.25时,该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属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其中当0<UVx/UVm<0.75,可用VI-ITL表示,这些产品质量是相对较低。当UVx/UVm>1.25时,可用VIITH表示,这些产品质量较高且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表5根据GHM法分别计算了2001-2009年期间中日制造业细分类型的产业内贸易各自的贸易额占整个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表明期间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基本上处于VIITL和VIITH两种类型之间,但各大类产业的VIITL份额总体上保持上升的趋势,上升最快的是第8类杂项制品,而VIITH的份额虽然在最初占比较高的份额,但是总体上逐年浮动下降:第5、6大类基本保持着VIITL类型的产业内贸易模式,第7大类由高质量的产业内贸易渐渐转入低质量的产业内贸易,第8类在VIITL中的份额上升比较显著,但总体上却是VIITH的类型。由图1可见,中日出口到日本的VIITL制造业商品所占比重虽有波动,但整体上是上升态势。而同期出口到日本的VIITH和HIIT制造业商品所占比重却呈下降趋势(图2),这说明中国对日本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在不断强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