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宗教文化论文
一、鸟图腾与龙崇拜:舟山群岛原始信仰文化审美
贝逸文在《舟山与日本风俗比较》一文指出舟山原始信仰以鸟图腾和龙蛇崇拜为主[1]。舟山原始信仰也经历了由氏族徽铭图腾向文化图腾演变的过程。鸟图腾是人类最先的图腾,因为人类直立行走之后最先崇拜的便是鸟。舟山群岛原始信仰审美观念就诞生于鸟图腾的旧石器时代。通过出土文物,人们可窥知舟山先民的原始审美创造、审美心理、审美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建构的舟山先民的审美理论。
“季冬之月,农收既毕,严霜损而蒹葭委,林鸟祭而蔚罗设。”①这是对舟山的一种原始风俗的介绍,也是对舟山鸟崇拜最早的文字记录。其实,鸟崇拜不仅是一种民间信仰活动,也是先民以鸟为对象的审美欣赏。
舟山的“鸟”祭祀对舟山原始审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定海白泉十字路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鸟形陶盏是舟山原始审美实践的有力证据。时间已经让它失去往日的光彩和色泽,但从其外型构造与优美的曲线来看,它一点也不失艺术品的韵味。波兰美学家塔塔科维兹认为东方的美学是“内隐的美学”,即“美学思想并不是直接见诸于语言表述,而是首先见诸于艺术作品;它们并不是以文字而是以形象、色彩和声音表达出来的。我们可以从一些艺术作品中演绎出美学论点。”[2]手工捏制的泥质红陶略微残缺,这体现出海岛先民在简陋茅屋中的艰辛劳作;高出盏口三厘米的鸟首,迎风破浪,倾听远古的号角;其左右两侧各刻一小圆圈,作为鸟的眼睛,凝视着上下翻滚的海浪和跌宕起伏的潮水;素面敞口,留存着沾满泥巴的双手余温;浅浅的椭圆的空腹,既“容纳”过,也“倾倒”过,而盏的“容纳”是一种承受,从盏里“倾倒”的是馈赠;外撇的圈足,支撑着千疮百孔的躯体;与头部相对的另一侧的盏边延展成鸟尾形状,体现了舟山先民最为原始的格式塔造型审美追求。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鸟已不是人类最大的天敌,人类最大的天敌是兽了(再后来人类最大的天敌是人类,战争便出现了),于是鸟图腾过渡到了兽图腾,或是鸟兽联合图腾,如鱼龙。鱼鳍和鸟是古代螭龙即鱼龙的一个特征。1994年,《舟山日报》介绍了马岙乡发掘出的文物中有一个鱼鳍形足的鼎,两侧有蛇形纹饰[3]。龙蛇崇拜成为舟山先民的另一种崇拜形式,是原始狩猎生产方式转向农耕阶段的标志。龙蛇崇拜与古代越人生活的水环境和稻田生产有关。“龙的出现标志着原始人精神和生产力的解放。神化的蛇(即龙)与凡俗的蛇两者区别开后,人们的崇拜只存在于想象中的龙,而不再禁忌对现实中蛇的捕杀,这不仅为渔猎经济的发展解除了人为的禁锢,而且为开辟草莱,从事原始农业的开垦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而龙的图腾崇拜逐渐遍及神州大地,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4]4舟山乡村的“敬蛇”习俗就是原始龙蛇崇拜的遗留和延续。近年来在舟山马岙、金塘的商周遗址群出土的陶器上的装饰纹都是与“蛇”有关的云雷纹、S形纹、回纹、波状纹等,它们是蛇形或蛇的斑纹的模拟和演变,这表明舟山先民对蛇图腾的崇拜[5]。定海马岙姑娘坟堆的一块硬陶片上的浮雕龙纹与中原地区的“蟠螭”、“夔龙”风格迥异,具有浓郁的海岛特色。旧时舟山渔民“穿龙裤”、“著龙花蒲鞋”,将渔船称为“木龙”的习俗不仅是将自己视为“龙子”的早期“龙”崇拜的遗留,也是舟山“龙”崇拜的海洋特色的体现。舟山群岛原始信仰中的“龙”崇拜深深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留存于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之中。例如,舟山民间神话传说中的龙女献珠、雷公打石龙,民间的龙舞、剪纸《矫若游龙》、龙渔歌、龙俗歌、祈龙歌、龙情歌、龙灯歌,舟山海岛古代陶制品中的螭龙纹青瓷瓶、龙纹红陶茶壶、青龙陶壶、双龙纹酒盏,岛民家具中的龙头长靠椅、七弯龙饰凉床、珍珠粉龙饰盒,舟山种类繁多的龙舟,普济寺内的龙头木鱼、宝塔形龙耳香炉,韦驮殿上的蟠龙柱,法雨寺内的绣龙佛褴、飞龙云阶、龙饰栏板、九龙壁、龙凤柏,海印池上御碑亭屋顶挑檐的龙子嘲风,池南观音菩萨墙屋脊两段的螭吻,等等。这说明原始信仰在今天仍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
二、“自然”与“有为”:舟山群岛道家美学特征
秦汉以来,道教随入海的方士传入舟山。舟山群岛原始信仰与道教逐渐融合。龙王信仰便是原始龙崇拜与道教文化融合后的产物。“我国海龙王信仰的形成,是综合了龙崇拜中的王权思想、海神信仰、佛经中的诸大龙王以及道教中的龙王杂说。”[4]20除龙王信仰外,舟山还有其它道教信仰。舟山群岛最古老的道教史迹“安期洞”,位于桃花岛主峰的一个天然岩洞内,是先秦隐士安期生修道炼丹之所。传说汉末葛玄(号“仙翁”,故舟山古有“翁州”之称)从茅山避祸于舟山本岛“道湾”(今新定海区桃湾村)修道成仙,后人在黄杨尖葛玄修炼处建有仙台、茅篷两处道观供奉葛仙翁。葛玄族孙葛洪曾在普陀山炼丹,至今普陀山还有葛洪井、葛仙峰等历史遗迹。宋代以后,妈祖娘娘①也成为岛民顶礼膜拜的海洋神灵。舟山群岛上还遍布东岳宫、龙王庙、三皇庙、土地庙、财神殿、真武宫(真君庙)、三官堂、道隆观等各类道观。位于舟山西南的桃花岛即因安期生泼墨成桃花而闻名于世。桃花岛安期峰上的金麟宝塔塔壁上刻有“桃花龙女传说”的故事。这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安期生洞中修炼是对“道”的体悟和对自由的追求,庄子认为自然的人应该生活在自由的境界里;安期生“修炼被打扰”遵循了先秦时期道家“若言正反”的美学原则;安期生“泼墨成桃花”则体现了“道法自然”的最高美学追求和“天人感应”的最高境界,正所谓美的世界是道的家园;桃花峰小龙女怕与母分离而忍耐18年不洗澡是道家美学思想之“无我”思维方式的体认,“无执于我”是道家弃置内在情欲,进入宽旷虚无的内心世界的思维前提;“米鱼洋”和“龙头坑”是小龙女为民造福的“公德薄”,蕴含道家虽视功名利禄为粪土,却倡导一种“有为”的审美价值观。
请填写信息,出书/专利/国内外/中英文/全学科期刊推荐与发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