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生态建设论文 » 正文

山区生态开发的动力机制与途径

2021-4-9 | 生态建设论文

 

我国是典型的山地国家,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79%[1],山区县(市)约占全国县(市)的一半以上。广大山区资源丰富多样,是河流的源泉,资源的宝库,平原的屏障。然而,由于山区区位相对闭塞,也造成其与发达城市或中心城市距离远、接受其辐射的能量低、各种改革滞后、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等各种问题,从而导致其经济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平原地区。以广东省为例,全省67个县(市)中,有51个属于山区县,占76%之多,人口达3232.97万人(2007年数据),占全省总人口的39.6%;土地面积约11.44×10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3.6%,但国民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10.7%,人均GDP15083元,仅相当于珠江三角洲平均水平的1/5。因此,山区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目前,山区县发展经济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受地方政府传统政绩观的约束,易造成经济上的短视,出现为尽快摆脱贫穷落后面貌而过度开发资源,牺牲、破坏环境,从而陷入“PPE”(生态贫困—经济落后—环境退化)怪圈的循环[2]。同时,山区县作为平原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与水源涵养地,生态脆弱性与重要性显而易见。要发展还是要生态,成为困扰山区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两难选择。如何处理好山区县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县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过去对于山区更多的只是将其作为扶贫、帮援的对象,对山区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图景,乃至山区发展的道路、步骤,都很少有人探讨,更未系统研究。笔者对我国近10年来所有地理类期刊进行文献检索,结果显示,针对山区发展的文献不足20篇[3-14]。这些研究,或关注于山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或关注于山区的生态保护与灾害防治问题,但较少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探索山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可以说,山区可持续发展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遗忘、被边缘化、被淡化的被动地位。

 

生态发展规划并非法定规划体系中的规划,它是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框架指导下,针对限制开发区(广东称之为生态发展区)进行的区域发展规划创新,属战略性空间规划范畴。本文试图通过广东省阳山县生态发展规划的实践,探索一条适合于山区的生态发展道路,解决长期困扰山区发展与保护的两难问题,为实现山区生态发展与绿色崛起提供一定借鉴。

 

1生态发展的思想渊源与内涵

 

生态发展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早期生态学家对生态系统发展的定义。当时,生态学家对生态发展的理解主要集中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及其应遵循的规律。现代生态发展思想和理论则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深化的过程中出现和逐步形成。1949年美国学者威廉•福格特出版《生存之路》一书,直观地说明了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破坏带来的危机,并提出生态平衡问题。他认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所引起的消极后果破坏了几千年来形成的生态平衡;并指出保持生态平衡、限制人口增长是人类的生存之路[15]。该观点引起许多学者的极大关注和探究,生态平衡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态观。后来,很多学者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生态发展的内涵,认为生态发展是指投入要素的“生态资本”存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生态资本存量的增长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保存与增殖,生态资本质量的优化是指生态系统保证人类生活素质能力的提高[16]。由此可见,生态发展既包含着生态平衡的基本寓意,关注生态经济中自然生态子系统的生态功能,又肯定了人类生态行为的经济性,注重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的协调一致。也有很多学者关注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互动关系。寇军[17]认为,生态发展是现代生态的核心,是指在配置资源时,不仅要注重经济和社会资源,更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供给能力,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聂华林[18]在研究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中提出,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内,要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有效地协调起来是有明显冲突的,刻意追求自然生态平衡是不可行的、不经济的。他认为生态发展是西部地区走出PPE怪圈的重要路径,是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人工生态模拟为条件,通过一定的生态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工程技术和经济技术等手段建立起来的生态经济系统,不仅应具有维持人类需要的生态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效用,还应有较高的经济产出和伴随着经济产出的增加,对人类的经济结构和收入结构产生明显有利的变化,而且有利于新型产业的形成,通过新型产业形成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贫困区造“血”功能以解决贫困落后的目的。胡聃[19]认为,生态发展模式是寻求一种人类-生物-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整体发展模式,是一种选择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生态学原理看,表现为人类中心论或环境中心论的发展模式向生态中心论(eco-centric)模式的转变。

 

综上所述,关于生态发展的思想早已有之,现代关于生态发展的内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两类:①认为生态发展是以生物群落的正向演替为特征,与生态平衡一样,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本质特征。②认为生态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可选择模式,包括三层内涵,其一是力图达到人、生、地、天四合一的进化,而非强调人类发展;其二是强调通过人工生态系统的模拟水平来实现生态发展,而非强调恢复自然生态;其三是力求使生态系统中生态资本存量增长、质量提高。不论是哪一种认识,其共同点是关注生态系统本身的发展和变化,而忽略了地表区域是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社会复合巨系统这一事实,对系统的复杂性、协调性问题关注也不够。从这种意义出发,笔者非常认同米楠等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归纳与总结,认为生态发展是指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巨系统的正向演进过程,集中表现为系统中生态环境生产、人口自身再生产以及物质财富生产三者的和谐统一和发展。即在人类干预下,系统中自然、经济和社会要素和谐有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生物群落正向演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资本的量和质双重提高,使经济繁荣、社会进步[20](图1)。

 

2山区生态发展的动力机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