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农业 » 正文

三江源鼠害防治工程规划

2021-4-9 | 农业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中发[2010]5号)、《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省等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34号)文件精神,查清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中鼠害防治工程的实施情况、工程成效以及好的做法和经验、存在的问题,从2010年4月15日开始,在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由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牵头,成立了青海省三江源办、农牧厅、林业局、水利厅、气象局、科技厅、环保厅等各有关部门专家组成的专题调查小组,调查范围涉及黄南、海南、玉树、果洛4州21县及海西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征求意见、收集资料、走访牧户、现场调查等多种形式,对2005—2009年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中鼠害防治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全面调查分析,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提出对策。现将鼠害防治工程调查情况报道如下。

 

1工程规划、计划与完成情况

 

1.1规划情况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总体规划》计划鼠害防治工程规模为209.21×104hm2,其中核心区面积为44.42×104hm2,缓冲区面积为63.11×104hm2,试验区面积为101.68×104hm2。投资75元/hm2,总投资1.57亿元。工程涉及玉树州6个县、果洛州6个县、黄南州2个县、海南州2个县、格尔木市1个镇。

 

1.2计划下达情况

 

自2005年以来,国家共下达鼠害防治资金15690.57万元,计划防治地面鼠面积为541.47×104hm2,地下鼠面积为44.96×104hm2;巩固扫残面积为410.15×104hm2,其中地面鼠巩固面积为402.15×104hm2、地下鼠巩固面积为8×104hm2。

 

1.3执行情况

 

三江源地区草地面积广阔,是青海省鼠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鼠害愈加猖獗。鼠害防治工程计划下达后,青海省农牧厅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集有关单位专家进行了专题研究。根据青海省以往大面积连片防治的经验,草原鼠害防治必须坚持“集中连片、连续防治”的原则,采取第1,2年大规模防治,第3,4年连续扫残的方式进行,才能有效地防控鼠害的发生。为保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鼠害防治工程的实施效果,根据1998年青海省“三害”普查资料中三江源地区鼠害分布、危害面积情况,决定对三江源地区鼠害防治工程的防治规模进行调整,将防治区域由自然保护区18个分区扩大到整个三江源16县1乡鼠害危害严重区,防治面积由209.21×104hm2扩大到586.43×104hm2,其中地面鼠防治面积为541.47×104hm2,地下鼠防治面积为44.96×104hm2,投资15元/hm2。此情况已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进行了汇报,并得到了充分肯定与认可。

 

1.4完成情况

 

截至2009年底,完成鼠害防治面积586.43×104hm2,其中地面鼠防治采用生物毒素防治的方法分二批实施,完成地面鼠防治面积541.47×104hm2,当年平均防治效果达到95.3%,完成计划任务的100%;完成地下鼠防治面积44.96×104hm2,完成计划的100%;巩固扫残面积410.15×104hm2(其中地面鼠巩固面积为402.15×104hm2、地下鼠巩固面积为8.00×104hm2),完成计划任务的100%。共组织劳力85523人次,其中当地牧民劳动力54921人次,占劳动力总人次的64.22%。地面鼠防治采用C型肉毒杀鼠素进行大面积集中防治、连续2年扫残的方式,共使用生物毒素1386.77×104mL、燕麦饵料1386.77×104kg。地下鼠防治采用弓箭防治,实施地点在黄南州泽库县、河南县,海南州兴海县、同德县;同时在玛多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采用招鹰架生物防治鼠害,面积为30.67×104hm2,共设置招鹰架1.23万根。

 

2实施效果评价

 

经过各级政府和多部门的共同努力,鼠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工程区植被盖度和草丛高度显著提高,草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有效地控制了草原鼠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缓解了防治区的草畜矛盾,对保护天然草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生态效益

 

草地鼠害是导致优良牧草减少、毒杂草增生、“黑土滩”蔓延的重要因素。防治鼠害可有效保护草地植被和人工草地,有利于草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恢复,有利于遏制草地的进一步退化、沙化和“黑土滩”化,使草地生态环境趋于良性循环。把鼠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之内,对于保护和恢复天然草原植被、增加优质牧草成分和植被盖度、提高涵养水源能力、改变项目区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鼠害防治后草地生产力调查结果表明,2007年平均植被盖度达到68.93%,平均高度达到9.92cm,分别比工程实施前的2005年提高了23.20%和32.60%,且优良牧草比例上升,从而加速了草地植被的恢复。据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监测组的监测数据表明,2009年防治区草地植被总盖度为75%,产草量为2608.78kg/hm2(其中可食牧草产量为2019.20kg/hm2),与2008年比较,总盖度增加2%,增幅为2.67%;产草量增加322.96kg/hm2,增幅为12.38%(可食草产量增加28.17kg/hm2,增幅为1.08%)。工程区内与工程区外比较,植被总盖度增加17%,草地总产草量增加193.48kg/hm2,增幅为7.87%。

 

2.2经济效益

 

据测定,地面防治鼠害每公顷产草量增加375kg,完成地面鼠害防治面积541.47×104hm2,共增产鲜草203.050×107kg,每千克鲜草按0.4元计算,折合人民币81220.1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3.1,按利用率70%计算,可满足97.37万羊单位全年的饲草量。据在河南县咨询捕鼠人员了解到,地下鼠轻度发生区平均有7.5只/hm2,中度危害区有15只,严重地区有45~60只;每公顷按7.5只计算,1只鼠(高原鼢鼠)日食鲜草264g;按180d计,整个地下鼠害44.96×104hm2防治区每年可挽回牧草损失1.6025×108kg,可产生经济效益6410万元;按利用率70%计算,可满足7.68万羊单位全年的饲草量,经济效益十分明显。2项合计,青海省整个鼠害防区每年可挽回牧草损失20.91×108kg,按利用率70%计算,可满足105.05万羊单位的全年饲草量。同时,可充分利用高原鼢鼠骨的医药价值优势,加强与鼠骨经营者的联系,在防治的同时,按每只1.0~1.2元的标准收购农牧民捕捉的高原鼢鼠。5年间,青海省共捕获高原鼢鼠441.3万只,每只最低按1.0元计算,共增加农牧民收入441.3万元,有效地调动了当地农牧民群众主动参与鼠害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