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音乐 » 正文

斡尔族民歌发展特征的优劣势

2021-4-9 | 音乐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步交融、整合而形成有机的文化整体。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主要源流的华夏文化是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参与创造的。创造华夏文化的中原人融入了大量的北狄、匈奴、羌、鲜卑、乌桓、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及南方的苗蛮、百越等民族,并大量吸收了这些民族的文化。因此,华夏文化不专属于汉族而是共属于中国各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关于文化有明确的论述,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达斡尔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达斡尔族历史悠久,有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音乐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语言的。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音乐带给人的是对历史的回顾,对生活的记忆,对情感的依托。同样,民歌也是如此,她不仅记忆了一个民族的旋律,更记载了一个民族每一历史时期人民所经历的不同的生活写照。达斡尔族民歌能否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同时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继承民族文化、传承民族艺术研究中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新时期达斡尔族民歌的发展,存在着“利”与“弊”的关系转换做一探讨。

 

一、“原生态”的达斡尔族民歌

 

我们在电视上常听到的“原生态”就是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它包含着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歌手、原生态写意山水画等。根据“原生态”的定义,达斡尔族民歌中,不论是山歌、对口唱还是歌舞曲等演唱形式,都源自于达斡尔人民男耕女织、生产劳作的田间地头,源自于达斡尔人民历代民间艺人的口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达斡尔族的先民分布于大兴安岭以南至黑龙江北岸的河谷地带,渔猎业是他们传统的生产活动。17世纪中叶以后逐步迁到嫩江流域、呼伦贝尔、爱晖及新疆等地,南迁后农业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也、渔猎业为主。达斡尔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这种没有文字记载的民歌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就是因为人们对本民族民歌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达斡尔人将此作为情感表达、情绪抒发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代代的流传下来。由此可见,达斡尔族民歌是典型的“原生态”歌曲,需要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加以保护传承。2006年,达斡尔族民歌的两种体裁形式:《扎恩达勒》和《乌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举足以证明,国家对少数民族音乐、对达斡尔族民歌的重视程度。达斡尔族民歌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她记载了本民族历史文化以及音乐表现形式的发展变革,更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历史遗留下来的多种艺术形式的珍贵宝藏之一,而当一种艺术形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挖掘整理和传承弘扬的工作就更加重要了。

 

二、达斡尔族民歌发展特性中的“利与弊”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其存在的优势,也会受其弊端影响。民歌也是如此,各民族的民歌及其他艺术形式,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特性,往往也正是因为这些特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制约其发展、传承的“绊脚石”。

 

(一)达斡尔族民歌受民族族群性影响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民族关系委员会所采用的族群定义是:任何视自己的文化不同于其他社区,并与社会政治层面根本相关的社区组织。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讲,用来区分族群性的符号就是语言、音乐、民俗和神话、宗教信仰、服饰、民族节日、宗族姓氏以及饮食习惯等。在各民族内部,民族的族群性具有巨大的民族核心力、凝聚力,是这个民族能够抵御外来侵略、共同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强大的民族族群性,无形之中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形态紧紧地禁锢在民族内部固守的区域内。以黑龙江省内的达斡尔族居住地为例,他们主要居住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富拉尔基区、富裕县等地,人口聚居最集中的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达斡尔族人口约1.2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8%。根据以上数字显示,在达斡尔族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达斡尔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人口比例相差也十分悬殊,相对集中,也就意味着相对孤立,这就使达斡尔族人民在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受到族群性影响的制约。民歌也是如此,达翰尔族民歌目前传唱范围,还仅仅是在这个民族居住地域内,无论是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是语言、音律等,都完整地保留了达斡尔族民歌的“原生态”,但正是由于达斡尔族的地域和语言限制,使其不能有效传播与汲取更多的其他民族或艺术表现形式的营养。

 

(二)达斡尔族民歌受本民族无文字影响

 

达斡尔族民歌是在达斡尔族人民生产劳作的过程中产生并流传下来的。现在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生活工作的压力同样存在于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唱的时间少了,会唱的人也少了,能够继承民族老歌并以新的内容加以创作的本民族歌手就更少了。同时,更令人担忧的就是达斡尔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属阿尔泰语系。长久以来,对于达斡尔族民歌的传唱都是以口口相传、口传心授为主。据黑龙江省的调查,达斡尔语只在40岁以上的达斡尔人中使用频繁。40岁以下的中青年由于在学校多以汉语教学为主,对于达斡尔语言的使用较少,包括电视、广播中听到的声音也是普通话居多,长此下来,就造成了多数人只会听不会说的现状。而对于达斡尔族民歌来讲,达斡尔语的运用则是其灵魂所在。尤其是《乌春》这种长篇说唱形式,同蒙古族的《好来宝》相似。如果不会说达语,是没有办法演唱的,这是其一。其二,我们试想一下,即便是最为优秀的民歌手,从父辈和师傅那里学来的也许只是师傅的七、八分。因为民歌是一种艺术形式,她不同于数学、科研等科学严谨的理论知识,而是完全取决于师傅个人的喜好,如果这个师傅“偏爱”《扎恩达勒》,那么在他身边的人们就会多学一些《扎恩达勒》形式的民歌。再如《雅德根》,多为达斡尔人“神佛附体”来“驱鬼辟邪”“治病求安”时演唱的,一般只有“萨满师傅”会唱。而如今,这种“神鬼说”渐渐退出迅速发展的历史舞台,《雅德根》的形式也就多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加以保留。会唱《雅德根》的民歌手更是屈指可数。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中,最讲究的就是口传心授。像京剧、昆曲等戏曲舞台上的一招一式,都以口传心授为主。但是,他们也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做依托。而达斡尔族民歌恰恰就缺少了文字的记录,文献的考据。这方面的“欠缺”不能不说是影响和制约达斡尔族民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