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音乐 » 正文

音乐文化危机缓解策略

2021-4-9 | 音乐

 

音乐文化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是人类精神创造和崇高智慧的外在表征,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和价值特征。音乐文化因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而呈现出多样性、整体性和系统性。音乐文化是一个动态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结构和功能。音乐文化生态系统一旦出现生态危机,会直接影响受众的身心健康和音乐文化的持续、良性发展。所以,探讨目前中国音乐文化系统中出现的生态危机、寻找其原因、并积极探究缓解危机的策略,对促进中国音乐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尤显迫切和重要。

 

一、音乐文化系统中的生态危机

 

1.音乐文化系统的结构层次失衡。音乐文化系统可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是主导音乐文化(主要是指具有导向性的,体现政府政策、意识形态性质的音乐文化);其次是高雅音乐文化(是专业艺术、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在当代音乐体系中,是由学院派所代表的);其三是大众音乐文化(就是为广大社会各阶层都接受的娱乐性通俗、流行音乐文化);最后是民间音乐文化(是流行于城乡基层民众的社会、生活、民俗文化中的,以农民大众和民间音乐家为代表的边缘文化)。[1]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主导音乐文化的繁荣。当代我国一批优秀的主导音乐文化作品顺应时代进步要求、符合社会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引领着音乐文化的方向,推动着音乐文化的发展。这种音乐文化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各种社会思潮、西方文化和欧美流行音乐影响下,面对“通俗”、“时尚”、“流行”的冲击,不少专业音乐学院、或受到过良好专业音乐教育从事主导音乐、严肃音乐创作的作曲家们陷人了困惑和迷茫,不少人丢掉或放弃了自身的特质,有的搁笔,有的“转轨”加入流行音乐队伍。这在客观上一方面造成了严肃音乐文化创作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社会主导或严肃音乐文化作品锐减,尤其是传世的、经典的音乐作品更难以寻觅。中国社会中应处在引领地位的主导音乐文化被“异文化”所削弱,一些具有深厚民间、民族特征的音乐文化正在被所谓的“时尚”音乐文化所侵蚀和抢占。通俗、流行的音乐文化由最初的边缘地位逐步趋于音乐文化系统的主导地位,导致中国音乐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紊乱和失衡。

 

2.音乐文化系统的运作秩序紊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渐繁荣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中国音乐文化市场随之呈现出空前活跃和繁荣。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各种商业性、娱乐性、音乐文化活动势头强劲,各种“庆典”、“巡演”“开闭幕”、“新秀赛”此起彼伏,不少“自费歌手”在重金的包装下,带着一些“低俗歌曲”挤进了音乐市场。应该说,音乐文化已经扩展到一切可以接纳它的群体和场所之中。然而,这看似繁荣的背后则是整个音乐文化系统运作秩序紊乱和失控。有钱就可出唱片,演唱水准极差、制作粗劣的唱片,盲目生产,批量发行。不少“泛滥之作”充斥在各种歌厅、舞场、酒吧、茶座、饭店、理发店和洗脚城。而主导的、高雅的、民族音乐遭遇冷落,其受众锐减,关注度甚低,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他们对社会主导音乐文化的审美情结正逐渐衰退。当下音乐文化市场的紊乱,加剧了本已出现的结构比例失调、供需脱节的矛盾,影响了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协调的发展。

 

3.音乐系统的民族文化底蕴渐趋贫瘠。首先,我们的院系音乐生在视唱练耳时,练的大多是西方曲目,我们民族自己的乐曲只作为“配角”穿插在其中。因此,中国的音乐学生从一开始练就的是“西方的耳朵”,他们与音乐“母语系统”渐行渐远。其次,一些“半路出家”的流行乐曲作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缩短创作周期、挖空心思、“闭门造曲”。他们的作品既无“田野”气息,又无真情积淀。因而内容多嫌苍白、空洞、矫情,缺乏生命感受、生存理解和情景内涵。特别是部分流行音乐,主题浅薄、文理不通、幼稚、媚俗。再次,一些自学成才的歌手,大多音乐理论功底缺乏,也只能追求形式上的奢华与夸张所带来的轰动与“尖叫”,而忽视歌曲应有的精神内涵、引导价值和演唱技巧。音乐舞台成为名副其实的“服装秀”和歌手“做秀场”。富丽堂皇的宏大场面,却掩饰不了音乐文化底蕴的贫瘠、羸弱与空洞,中国音乐文化不可避免地走向世俗化。音乐文化系统的底蕴贫瘠,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的缺失,也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4.音乐文化系统的功能发挥失偏。音乐文化具有价值导向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旨在贯穿“生命存在的心灵自神自圣能力和生存的动力能力教育思想。前者具体展布为存在之终极关怀教育、生存彼岸教育和生态进程化的心灵历史教育;后者致力于关心人的潜在人性力量和人的自然物质性精神的整体化培育和行之有效的开发培育”。[2](P238)但在目前,在音乐文化的社会功能问题上,出现漠视、贬斥其教育、审美功能,片面强调“娱乐”功能的现象。迎合低级趣味、宣泄灰暗心理;“玩文学”、“玩音乐”,或者是对名篇名曲进行“恶搞”,把音乐作品中的情节、内容、歌词加以撰改,以媚俗方式吸引人眼球。把高雅的音乐文化等同为商品,这不仅贬损了音乐文化应具有的价值导向功能,而且给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音乐文化系统生态危机的诱因

 

1.域外音乐文化不断扩展、渗透。域外音乐文化通过卫星、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汹涌而入,中国民族音乐体系在强势的“异文化”面前,显得十分羞涩。透过“韩流”、“哈日”、“欧美风”浪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流行音乐从结构、节奏、旋律、曲风,再到歌手演唱风格、招式、服饰等方面已经看不到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只能感受到域外音乐文化在本土复制。更为严重的是青少年一代,对这种域外流行音乐如痴如醉,神魂颠倒。长此以往,他们的思想观念也会被域外音乐文化价值所“同化”,从而迷失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模仿和复制,一方面,只会导致更多的青年音乐人走“音乐捷径”迅速成名,而不去丰富自己的音乐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会使华夏厚土孕育出的音乐文化失去独特的民族精神与特质。一个民族的消亡首先是从文化开始的,这是历史给人类的忠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