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生态建设论文 » 正文

乡村地域景观多用途建构

2021-4-9 | 生态建设论文

 

1引言

 

“全球化”已成为各国必须面对的趋势。面对全球经济生产分工的调整,许多传统农作物不再具有经济生产效益,而造成许多乡村地区没落。在此种经济产业模式分工下,乡村作为连结国家与全球的区域,执行其农业生产功能,已失去其独特的主体性[1]。是以,2000年德国万国博览会中波茨坦宣言(又称21世纪乡村宣言;Rural21),明确指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挑战,将面临乡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为重启乡村竞争力,乡村地区必须在全球化背景下,藉由发展议题的讨论与资源整合,重新思考再发展的途径。随着先进国家粮食生产过剩,全球性价值观念的改变以及环境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业体制开始发生转变,从原来的农业生产主义所强调农业生产价值的最大化,逐渐转变为重新思考农业的角色,他不仅有提供粮食等产品生产的商品价值,更具有提供许多非商品价值的功能(如生态环境与文化休闲等),称之为农业的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2,3]。在乡村地区期待重启之时,却不免产生更复杂的经济、文化、社会重组的压力,不同的行动群体也企图实现自己的目标[4]。因此,需要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运用新的思路和行动来面对乡村发展的挑战[5]。国内乡村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也开始重视乡村经济、乡村文化、乡村空间等文化景观及乡村转型与乡村多样性议题,以积极应对乡村快速变迁问题[6]。在全球化趋势下,转型期的中国乡村社会、经济、环境快速变迁,乡村地域与景观的改变,已使乡村失去其独特的主体性。而乡村地域内的景观被认为是地域内的主要构成因子,透过对景观功能全面性的了解,可将社会、经济与环境目标相互配合,并评估乡村变迁下,经济、环境与社会方面之间的关联性,更可重新检视乡村的地方性(locality)。因此对于景观的诠释不能仅从单一空间与时间的纵向思维去理解,而应从广义的涵盖着人与环境互动所产生的关系上入手。从这样的观点来理解乡村地域时,也可以藉由分析乡村的文化习俗与社会制度运作的变迁,诠释其乡村景观上长久以来的变化。景观(landscape)是地理学及相关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概念,对景观的认知,是追溯产生并持续塑造今日社会、经济和环境变迁的过程。透过描绘独特的风景、地貌、人文,并尝试重构过去的文化,景观不仅被解释为实体环境,亦是思考地方、描绘地方,以及赋予地方特定意义的结果[7]。本文在归纳总结国内外乡村多功能性与景观重塑发展思维与分析之文献基础上,提出对于当前中国转型期乡村地域景观变迁及多功能性发展的路径,并进一步提出景观多功能之重塑规划概念,以期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2乡村景观与多功能性之联结

 

全球化所发展出的新地缘、新国家关系透过机制的转移、不同层级以及贸易上的往来,将改变乡村景观空间与土地利用的关系[8]。因此,重新审思乡村景观规划中的一些重要课题,并思考如何界定乡村景观资源的价值、乡村与都市间的角色与相互关系,是多功能性乡村之题中要义。

 

2.1乡村多功能主义思维的建构

 

农业一直被认为是乡村概念的核心指标,因此,乡村也直接被称农村,而由农业所衍生的产业经济、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文化特性构成了传统乡村的三大结构性功能,“乡村性”亦成为描绘乡村空间特征的重要概念[9]。20世纪90年代起,受到后现代主义和结构观点的影响,乡村性变成研究重点,如何建构与再现“乡村性”过程则变成主要焦点[10,11]。多功能性的概念最早于1992年在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地球峰会上提出,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倡议,将其用于农业上,提出“农业多功能性”(agricul-turalmultifunctionality),定义为:“除粮食纤维等生产的初级功能外,农业活动亦可型塑景观、提供环境利益,例如土地保护、可更新自然资源的永续发展及生物多样化,以及有益于许多乡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力。”[12,13]。受经济发展(如较高的收入、更多的空闲时间和更大的流动性)影响,欧洲国家对野生动物、景观、休闲和户外游憩的需求增加,期待农业提供多种功能,于是传统农业转向了新的多功能农业范式[14]。欧盟发展了有关“多功能的欧洲农业模型”的论述,将多功能性界定为可持续农业、粮食安全、地域均衡以及景观与环境维护之间的黏着剂[15]。多功能性遂成乡村发展与欧盟农业政策的理念主轴。随着全球和欧洲农业政策的变化,多功能性这一概念被广泛采纳,并成为农业、林业、公共产品、就业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16]。在全球乡村多功能性思维的建构下,耕地不再被视为仅是农粮生产使用,同时也包含社会保障功能,如就业功能、养老功能,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17]。农村空间嵌入多功能性概念的发展进程,共可分弱、中、强三个阶段[18]。当多功能性发展至强烈程度(成熟期),农村商品开始迈向多样化,农民接受农业或农地有许多衍生功能,并非只是满足生产,具有强烈的环境与资源意识,并朝可持续发展迈进。作为新概念的多功能性,其实是试图去理解和重新定义“农业”。新农业必须要有更多广泛的用途,包含了“生产”的性质以及“休闲”的空间,并且作为生产者的同时也是环境的管理者[19]。农地的功能,包括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休闲功能及水涵养功能[20],即农地除原有粮食生产与初级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外,更应积极地强调其衍伸之功能与价值,特别是在休闲、教育以及文化资产上,而乡村人民更应透过乡村多功能性镶嵌于地域社会,形成一种不可替代的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

 

2.2景观与乡村多功能性之关系

 

2.2.1景观多功能

 

景观不再只是被动、消极的载体或客体的经验,而是一个社会中体认同的建构过程[21]。景观也并非只是以往所关注的地形、地表面貌,或是经验上、物质化的客体,而成为一种文化再现的形式。简言之,它是一种文化想象,一种以图像再现、结构或象征环境的方式[22]。2003年千年生态系统评估以环境角度作为研究方向[23],并以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概念,使人们认识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其可持续性的多维度影响,由此引出了“景观多功能性”的概念,并且根据不同功能提出功能分类中所对应的各种用途(表1)[24]。景观一词已经跳脱以往只专注于地景或地貌的描绘。现阶段对于景观的描述是:作为生命生存场所的生态功能,作为生产活动场所的经济功能,作为旅游和特色文化场所的社会—文化功能,作为居住和景观本身存在场所的历史功能,作为人类感知场所的美学功能等多功能意涵[2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