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教育研究 » 正文

政治生态课堂模式优化

2021-4-9 | 教育研究

在我校开展的“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活动中,我们政治教研组以教材和课堂研究为重点,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优化的深度探究,总结出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目标性”“高效性”的“可持续性”为特点,优化课堂结构流程的“510”高中政治高效生态课堂模式,小结一下,与同仁们分享。

 

一、解读

 

“510”高中政治高效生态课堂模式“,高效”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取得减负增效的效果。“生态”是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多维的互动方式,提升每个学生的精神品质,追求学生的可持续发展。“5”是指课堂第一个环节“:今日播报”5分钟。旨在引导学生关心和关注时政,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10”是指课堂接下来的四个环节“预习交流、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达标提升”各10分钟。从独学到对学再到群学,经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高效显出来。

 

二、操作

 

5分钟的“今日播报”,由学生自主整理近两天的新闻,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政党、民生,国内、国际等;获取的途径有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形式分简讯、专题、评论等,目的是创设时政情境,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回归生活的兴趣和情感。实践证明,这是我们政治学科教学的一大特色,学生很喜欢这个环节,走出文本看世界,拓宽眼界和知识面,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特别是实验班的学生在内容上精心选材,从形式上模仿央视的“新闻30分”,开展得有板有眼。有的学生在听完诸如“天宫一号”“中国南海争端”类的焦点后,还抑制不住地起立补充、辩论,气氛热烈之余,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情感教育不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

 

10分钟的“预习交流”,由生活回归课堂,由新闻转向文本。学生通过交流课前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点。通过预习留疑,集中归纳出预习中的疑点、盲点、困惑点和学生认为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点等。事实上,学生留疑问题有的是追根溯源,有的是辐射探究,有的是从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中提出问题,质疑的质量较高。比如,关于房价问题的质疑:“影响房价上升有成本因素、供求因素,还有哪些影响因素?”“大中城市房价下调仅仅是政府宏观调控的结果吗?”“对房价实施宏观调控,除实施限购令的行政手段、房贷加息的经济手段,有没有法律手段?”等。此时,要求教师迅速捕捉重点问题,板书重要的矛盾冲突,便于引发下一环节的合作探究。

 

10分钟的“合作探究”,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留疑,在组内生生互动、互助学习、合作探究。每个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对学、群学。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取长补短、答疑解难,在交流中,相互支持、配合和反思,不断丰富和修正自己的认识,在讨论和辨析中获得真知灼见。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协同互助的精神。

 

10分钟的“成果展示”,由各小组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成员发表重大见解以及对焦点矛盾冲突解决所形成的结论,与其他同学交流、共享。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重点强调和难点突破。此时的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针对各小组发言的关键处,加以点拨引导,发挥组织和调控作用。对重点知识迅速进行整合,并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预案,进行归纳概括。用几句画龙点睛的语言,理清概念,阐明道理,把零碎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树型知识的结构图。

 

10分钟的“达标提升”,随堂巩固和反馈学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超越,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达标训练题,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固不可少。其实,高中政治课堂,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学会合作、学会思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践行,在践行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整个课堂操作流程,打破了教育的单向传授形式和学生学习天性受压抑的沉闷氛围,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在灵动与鲜活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享成果。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新的课堂需要我们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动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目标。”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定位在源于生活回归书本、运用理论解读生活的基点上,产生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目标。

 

三、策略

 

1.多维互动

 

高效生态课堂的实质是从教师带着文本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文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心理学家把发现疑难看成是“思维的路标”,学生课前预习,是疑问产生的土壤、质疑的基础,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明理解疑,不仅可以达成知识目标,还可以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师针对学生的质疑,认真分析、挖掘疑源,巧施良策因势利导,教学相长,同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课堂形成一个多层次的信息交流平台,知识在动态中生成。如在教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要求学生不看书,不受课本束缚,而是谈自己的消费观,结果大家畅所欲言,在谈话式的教学中学生明白了自己不成熟的消费行为和观念,从而树立了科学的、理性的消费观。

 

2.教学预案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