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公共管理
一、推动环境保护的双重动力
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几乎与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环境保护运动保持同步。但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是在经历了数百年的现代化历程之后,在经济比较发达、社会财富充裕、后物质主义观念开始流行的背景下发生与推进的。与之不同,我国的环境保护从一开始就受着国内公众环境诉求与国外环境压力两股力量的推动。
(一)环境保护的内在动力:国内公众的环境诉求
长期以来,我国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能源等要素,实行出口导向型的外贸策略,使得高能耗、高污染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形成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传统型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有着“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共享”等弊端,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结构的优化与发展的可持续,以及社会成果的共享。在改革不断深化与扩展的情势下,传统型发展模式的弊端凸显,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严峻的挑战。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更加重视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在自身环境权益遭受侵害时,越来越倾向于采取实际的行动表达不满,并寻求环境状况的改善。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我国环境纠纷的数量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据我国历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表明,虽然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有所下降,但环保部门收到的群众来信数量和接待的群众上访数量都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环境信访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递增。可见,国内公众追求生活质量、维护环境权益的需求构成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内在动力。
(二)环境保护的外在推力:国际环境压力
由于社会经济日益全球化,我国环境问题亦是国际环境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国际社会的环保活动对中国环境事业主要发挥了两方面的功能:一是信息传播,即促进对于环境问题的认知与了解;二是行为示范,即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1〕如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使中国了解了世界环境状况和环境问题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随后我国于1973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开端。而在气候变暖等全球环境问题日渐加剧的情况下,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压力愈来愈大。如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成了中美两国的角斗场,从如何分摊削减温室气体负担到是否美国欠发展中国家“气候债”等关键问题上,两国针锋相对、激烈对峙。美国认为,未来20年内的碳排放增长几乎都来自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和承诺,不可能有解决方案,并有意地分化发展中国家来制衡中国。而我国坚持认为,气候问题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近两百年工业化过程中不加节制排放造成的结果,其对此负有责任。发达国家减排是应当履行的国际义务,而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只能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采取的是自主减排措施。在大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发表讲话称,中国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中国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该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①可见,国际性的环境保护运动、国际机构和组织,特别是联合国的环保活动以及政府间的环境外交,不仅有利地促进我国政府和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同时也促使我国关注并采取切实措施应对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环境问题。实际上,国际环境压力构成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外在推力。
二、我国社会管理的新趋向
在国内公众环境诉求与国外环境压力的双重动力下,我国政府逐渐奉行经济与环境双赢的政策选择,着重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民生改善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中亦透视出我国社会管理的若干新趋向。
(一)逐渐确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发展方向
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坚持保护环境,促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首要工作。环境状况的持续恶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失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经济系统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以及环境系统对经济发展的反向制约。实际上,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坚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看成是密切相关的统一体,反对将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观点;要坚持在保护环境中寻求发展,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信念;要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并视之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与高效的能源结构,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的发生以及降低环境问题的危害,同时能更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已成为指导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南。我国已确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发展方向,选择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当然,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发展方向,需要将环境保护真正融入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中去,通过环境保护促进发展,通过发展实现环境保护。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推广绿色GDP和低碳发展的观念,加大领导干部的环保政绩考核力度。其次是彻底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方面是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要把环保产业看作是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扶持环保产业,提高环保产业效益,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从而增强产业结构的闭合性,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再次是要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规范产品的环保标准,遏制非环保产品进入市场,从而遏制非环保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促进环境保护。此外,要加强消费者教育,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偏好,改变市场刺激,从而利用市场经济自身的规律引导环境友好型和环境保护型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