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旅游管理 » 正文

观光农业发展特色

2021-4-9 | 旅游管理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在西方国家已经拥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相当可观的规模,并在美国、欧洲、日本以及我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相继开发出了传统休闲观光农业、都市型休闲观光农业、科技型休闲观光农业、奇异型休闲观光农业等多样的发展模式。我国的观光农业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发展。但是,近年来国内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并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型发展模式。四川省成都市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呈现出起点高、创意多、发展快等特点,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并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与无限的发展潜力。

 

一、有关休闲观光农业研究文献的简要梳理

 

(一)有关休闲或观光农业的研究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个多学科的话题,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旅游学等多学科领域都有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以往研究中关于休闲观光农业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探讨观光农业的内涵。丁忠明(2000)、赵春雷(2001)以及郭焕成(2000)等学者认为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交叉型的新兴产业,兼具提高农业经济附加值和保护乡村自然文化景观的功能,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周晓芳(2002)、杜江(1999)等学者则认为观光农业是随着经济发展兴起的一种以旅游者为主体、满足旅游者对农业生产的好奇以及对农村风光向往的旅游活动形式。

 

2.考察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的现状。孙艺惠、杨存栋(2007)等学者认为我国观光农业类型在增多,总量在扩张,功能在拓展,逐步走向规范化;但同时,宋金平(2003)、李君茹(2004)、宋红(2002)等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观光农业在旅客旅游动机、项目开发、客源市场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均表现出尚未发育成熟的特征。

 

3.着眼于观光农业发展的功能与效应的研究。观光农业的发展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梁伟军、易法海(2010)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对全国部分省、市的实证研究,得出旅游农业发展有显著的优化农业结构、促使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效应;郑铁(2006)则对旅游农业的功能进行了分析,认为旅游农业具有扩大就业、传播现代农业技术等功效;李德明、程久苗(2005)则对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探析,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将促进农村经济的科学化发展与持续发展。

 

4.展望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的趋势与前景。沈和江、沈绍岭(2007)等学者以杭州为例对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结构布局与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李晓颖(2010)、申庆涛(2007)等学者则具体对农业观光园模式的创新性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很多操作性强的建议;古红梅(2005)、黄学群(2005)、胡卫华(2009)则分别以北京、天津、深圳为例对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与发展战略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为地方观光农业发展提供智库支持。包书证(2010)、朱邦耀(2007)等人则对日本与我国台湾观光农业的发展进行了考察与研究,并就其发展的经验对于国内观光农业发展的启示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提供了建议性发展对策。

 

(二)关于成都地区观光农业的研究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成都市就十分重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成都地区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自然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以往对成都地区观光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察成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姜太碧(2006)、李泽生(2010)等对于成都地区观光农业快速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探究,认为除了有利的地理条件、传统的人文休闲文化积淀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之外,政府主导、集体运作、农户参与这一成功模式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谢翠萍(2010)则从成都作为国家城乡统筹试验区的角度对成都起点高、运作手笔大、发展速度快的现代观光农业进行了考察与研究。此外,姜太碧(2006)、王永志(2008)、何景明(2005)等学者还对成都观光农业经营模式尤其是“农家乐”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了深入考察。

 

2.探讨成都观光农业发展的现存问题及对策。彭明勇、王占峰(2005)等学者通过对成都市以及成都地区部分农业观光旅游景点的实证研究发现,成都观光农业存在旅游产品单一、景点辐射性差、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并由此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对策;朱华(2006)、黄萍(2006)等学者则对当前成都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利益主体关系尤其是农民利益的保障问题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并在此视角下对相关开发模式进行了评析。

 

3.分析成都市观光农业发展的前景。成都市人民政府2009年制定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0-2020)》中对观光农业从产值、吸纳劳动力到结构优化等维度提出了全面的规划;罗晓彬、王汝辉(2005)则从产品创新、促销口号、促销活动等方面为成都观光农业的发展量身定制了营销策略。

 

综上所述,以往对于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的研究更多的是在对个别景点进行个案考察的基础做推论或展望,针对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整体发展状况的研究较少,对于成都地区在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发展模式与发展特色更是缺乏总结性研究成果。本文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整个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现状、特色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总体扫描,从而在总结成都经验、为其它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借鉴的同时,也为成都地区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对策性建议。

 

二、成都地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历史渊源与现实优势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天府之国”的核心地带,为川西平原的腹地,是我国的副省级城市之一,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

 

成都平原广袤的土地、密如蛛网的河流体系、温和湿润的气候、始于2000多年前的都江堰灌溉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交换的发展和集市的形成。丰饶的物产却因地理条件的制约形成了自闭的经济,无法扩大再生产,难以发展川外贸易,于是消费土地的丰腴赐予便成为了主要的选择,也就促成了川西人尚奢好玩、工作与游玩交汇、界限模糊的风气与民俗。[1]33历史上,成都平原集市贸易繁荣,加上物产的富饶,使得这一地区游乐之风得以滋长和形成,茶馆文化、麻将文化、饮食文化的沿袭和渗透培养了成都人追求闲适的生活态度和雅致的生活品质。节假日全家出游、周末到乡下踏青、观花赏草、钓鱼喝茶、打麻将听散打融进了成都人的日常生活。这些都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