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农业
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呈现独具特色的景观,素有“东南明珠”的美称。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农村在科学发展战略引导下,积极作为,发挥优势,增量提质,农业生产与乡村经济取得巨大的成就,为推进全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奠定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福建省现代农业已进入新的历史进程,其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农业经济基础仍显薄弱,农业环境污染仍在扩展,农业生产“两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瓶颈制约着福建传统农业生产的转型与升级。如何在生态强省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现代循环农业?这无疑要因势利导,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因区而异,形式多样,以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调整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的目标,全面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为建设和谐之区、发达之省、优美之域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建设生态强省
福建地处亚热带,拥有良好的地域优势,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推进生态强省建设具有优越条件。
1.区域生态环境基础良好。
福建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区,绝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是湿润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温暖热,雨量充沛,季节变化明显。植被类型复杂多样,植被种类繁多,世界植物种属的80%在福建省都有出现,群落分布错杂。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山地资源相当丰富。现有耕地面积133.70万hm2,园地63.17万hm2,人工牧草地0.26万hm2,分别约占省域面积的10.78%、5.09%和0.02%,生态环境质量优的区域占85.37%,其余14.63%的区域为良,优良率居全国第一[1]。各地的农业气候资源类型生产力指数为0.80-0.90[2],明显高于西部、北部的农业气候资源生产力指数,具有良好的综合开发潜力。
2.农业生物物种丰富多样。
2005年起每年都从省外、境外引进3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1983-2008年共审(认)定农作物品种685个,野生果树资源282个,茶树种质资源丰富,药用植物600多种,野生木本淀粉和糖料植物40多种,油料植物30多种,野生动物数千种,仅脊椎动物就有1000多种,约占全国的61%,海洋鱼类750种,甲壳类和头足类(如蛤、蛏、泥蚶等)数十种,淡水鱼类160多种,微生物中真菌类430种[3],为优良品种选育与遗传多样性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物种资源基础。
3.生态强省建设卓有成效。
福建于2000年底正式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决策,并于2002年提出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2004年,出台了《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并经当年的环保总局批准,正式成为继海南、吉林、黑龙江之后的全国第4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至2005年底,全省己先后有13个市、县(区)开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44个乡(镇)开展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面积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44%[4]。到2010年底,全省共建立自然保护区93个,其中国家级13个,省级28个,总面积达47.3万hm2;建成森林公园85个,其中国家级28个,省级57个,总面积达15.4万hm2;建成国家湿地公园2处(长乐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宁德东湖国家湿地公园),面积达905hm2[5]。
4.农村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节水灌溉面积截至2005年底达800km2,节水灌溉系数从44%提高到55%[6]。农村沼气池数量从2005年的26.51万口增加到2007年的35.24万口,大中型沼气工程由2005年的681处增加至2007年的988处[7]。2007年,每百户拥有大中型拖拉机0.38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机4.23台,农用水泵11.21台。全省2800多个农村开展以“管网通、沟渠通、道路通和集中收集垃圾、汇集污水几种无害化处理”为主要内容的行动,农村环境逐步改善,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5.循环农业正在蓬勃发展。
已初步形成沿海蓝色、闽西北绿色、闽东南高优等3个农业产业带。2002年,启动了安溪、漳浦、龙海、平和、福安等5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建设,共有3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建设试点、12个县(市)省级生态农业建设试点,3个县(市)被评为首批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成有机食品试点基地400km2,生态农业示范县的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5%以上,有105家企业的198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8]。至2011年底,累计认证并获得有效使用标志的无公害农产品1448个、绿色食品588个、有机农产品132个[9]。通过试点示范,推广了多种具有福建特色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并建立循环农业的发展体系,如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的稻萍鱼共生体系、山地生态果园模式以及“豆-稻-菜”种植业生产体系循环模式、圣农集团“一主三副”的资源循环再利用模式、种养综合型的循环农业模式,出现福建龙海龙佳农业观光园、福建圣农集团、福州满堂香现代生态农业园、连江玉华生态农业园、福清清源生态种养复合生产园、福建(龙岩)卓越新能源发展公司等现代循环农业的产业[10-11]。这样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为推动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树立了有效的示范样榜。
强劲的生态优势,独特的区域环境以及长期积累的经验,为福建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应乘势而上谋跨越,因地制宜促转型,依靠科技转方式,创新机制上水平,创立富有福建特色的现代循环农业技术体系与生产模式,为福建区域生态经济与现代农村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挑战:着力理论创新,转变发展方式
建设现代农业,着力提高效率,着力保障供应,着力降耗减污,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这不仅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而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基础仍显薄弱,实力有待加强,任务十分繁重,如何应对诸多挑战,怎样谋划发展对策,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从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出发,抓住机遇发展现代循环农业,不仅要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而且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要提高土地产出率;不仅要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而且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走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基础。显而易见,深入开展农村循环经济与现代循环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是时代的强烈呼唤,更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