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农业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降低噪音、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效益,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使两者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不造成损害的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全球人口的膨胀使得能源消耗量极大,导致全球一些地区出现粮食短缺,资源枯竭,环境退化,生态失调等危机,这些危机的发生,都与林业的开发与利用有着很大的关系。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和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损害的前提下,通过综合开发,对森林培育和利用相结合,以持续地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同时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空气和水质不被污染,保障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不恶化,从而实现既满足当代人对林业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对林业需要的林业发展模式。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物的多样性,林业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都得到了反映,森林所在的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生存环境的改善,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
2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提升林业的科技含量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不但包括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有对资源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提升林业的科技含量,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的发展不能靠牺牲环境来实现。在林业的发展上,要实施科技兴林战略,提升林业的科技含量,这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加强对林业生态系统的基础研究,做好林业生态系统的监测和树种结构的调整,利用先进的技术来不断提高良种苗培育的科技水平。强化对林业应用技术的研究,注重研究高新林业转化技术,使传统的木材加工和制造技术得到优化,木材利用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提高林产品的经济价值。科研成果要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科研真正做到为生产建设服务。
2.2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林业具有自身的行业特点,也具有社会性,林业的总体效益非常巨大,但是在很多地方,林业的直接经济效益却比较低。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大部分的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使得人口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我国的森林总量较大,但人均森林占有量很低,只有世界人均森林占有量的五分之一。而且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很多土地贫瘠,不利于耕种,同时各种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林业基础产业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正是由于以上的几点原因,建立一套完整的林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对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包括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技术支持、意识支持以及社会公众参与这五个方面的内容。
2.3加快林业经济体制改革
要改革林业经济体制,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反映林业特点的经济体制。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林业发展的领导,逐步建立有利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体系,按照区域化和社会化的原则,对林业生产管理组织进行合理的设置,调整和优化林业生产布局,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明确林业产权关系,逐步推行森林资源有偿使用、转让和资源资产化管理。可参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做法,不断调整、优化林业企事业组织,构建新的有利于林业发展的产业群体。
2.4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林业产业分为三个产业结构,在林业的第一产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的建设。在林业的第二产业,要与时俱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大林业新产品开发力度,实现从低层次的原料加工,转变为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在林业的第三产业,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木材精深加工,努力拓展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林产品的产业链,增加林产品附加值,调整、优化林产品结构,提高林产品的经济效益。
2.5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林业立法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充分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充分考虑实现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考虑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突出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要健全管理机制,加强林业执法力度,对森林采伐实行限额管理,确保森林生长量与采伐量的长期稳定。加强对林地的管理,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防止有林地逆转,对毁林占地的违法行为,要严惩不贷;要坚持依法治林,使毁坏森林的违法行为从源头上得到制止。
总之,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科学发展观,我们要提升林业的科技含量,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加快林业经济体制改革,优化林业经济结构,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发展的各个层面,才能真正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