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城市生态论文
近年来,生态功能区这一说法被广泛提及,很多地区都在规划和建设这样的区域,但各地对生态功能区的理解却各不相同,究其根源在于所处角度不同所导致。追根溯源会发现生态功能区完全是一个我国本土化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已经有学者在研究中提出这一说法,但仅限于区域功能研究,对我国各地区的发展和规划没有实质的作用和影响,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整个社会对生态环境关注的不断提高,学术界也将目光投放到如何改善和治理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上,进而生态的功能性再一次被提及,并且研究的热度快速上升。目前,在环境保护的诸多研究领域中,由于研究的重点不同,造成了各说各话,各自强调自身研究重要性的局面,但如果理清思路就会发现,总体研究的脉络主要是研究自然规律和社会环境。就建设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来讲,推进城镇化进程无疑是解决生态功能区社会问题的最好的方法。
一、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规划背景
大小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北方国有林区,林区面积广阔。该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嫩江、额尔古纳河、绰尔河、阿伦河、诺敏河、甘河、得尔布河等诸多河流的源头,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行政区涉及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黑河、伊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兴安盟,面积为151579平方公里。经过长期的采伐,大小兴安岭原始森林已受到较严重的破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退化现象,现有次生林和其他次生生态系统保水保土功能较弱。党中央在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的发展目标,根据该目标,国务院组建了环境保护部,并且在成立当年就发布了与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这样,生态功能区这一概念就有了官方正式解读。该《区划》打破了行政地域的限制,完全根据我国实际的地理条件划分而成,为各省市制定各自的发展规划和合理布局提供了依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将全国按照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等九大类型划分为216个生态功能区。《区划》中的大小兴安岭水源涵养重要区为之后制定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法律保障。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正式提法出现在2008年3月份的“两会”期间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的提案中;2008年末在黑龙江省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八大经济区”的规划,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位列其中,但该规划只涉及黑龙江省的行政范围,包括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市、伊春市、鹤岗市部分区域、绥化市部分区域、哈尔滨市部分区域和佳木斯市部分区域;2010年11月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的《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得到了国务院的正式批复,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之后的几个月中,《规划》涉及的相关地区都根据该《规划》制定或出台了各自的保护措施及转型方案,诸项事务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城镇化在生态功能区建设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生态功能保护区建立的宗旨是对现有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恢复,而生态环境之所以被破坏又源于人类发展的需要,这里体现出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大小兴安岭地区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过度采伐。20世纪的末期就已经出现了危机,各级政府做了各种努力和尝试,比如限额采伐、植树造林、经济转型、林下资源开发、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等,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总体上看还是治标不治本,因为只要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与采伐有关,就不能从根本上保护自然环境。所以,只有在林区加速城镇化的进程才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人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既有助于快速调整地区发展方式又可以在短期内建立新的保护规划,有力地吸引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的重要举措;届时城镇将承接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在带动居民增收的同时,还可以缓解林区人与自然的矛盾。
(二)有利于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态保护意识的建立
改革开放30多年,大小兴安岭地区的发展速度远低于发达地区,一方面由于地处边陲,更主要的还是当地居民的思想意识没有改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想法根深蒂固。在这片4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居住了818万人,其中林业职工有55万人,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千米19人,而中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40人,世界的人口平局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5人,大小兴安岭地区人口密度之小可见一斑,而在这片广大的国土范围内却存在50个行政县(包括市、旗、区),其下属的林业局、乡镇、村屯、林场、居民点星罗密布,居民的生活均或多或少地与林相关,这样,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增加了保护难度,同时也加大了保护成本。所以,只有真正改变林区居民的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城镇化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将一些居民迁入城镇中,减少这些居民日常生活对森林的直接破坏;另一方面,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会派生出许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政府可以牵头进行职业培训,提高这些居民的劳动技能,能够在短期内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长期看可以逐渐改变这些居民的生活方式并形成更加合理的劳动力。
(三)有利于加快各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大小兴安岭地区“因林而兴,因林而衰”,大规模的采伐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已历经60余年,累计生产木材10.5亿立方米,上缴利税290亿元,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长期的高强度开发,不仅导致林区生态功能严重退化,而且随着木材资源的骤减,严重地影响了林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经济社会发展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新《规划》出台后,突出了森林的功能性,强调大小兴安岭区域森林系统对其他地区、对全国,甚至对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的作用,基本忽略林木本身的经济效益。正是由于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别,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也必须迅速做出调整来适应这种变化,而加快城镇化步伐无疑是一种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