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城市生态论文 » 正文

田园城市景观设计

2021-4-9 | 城市生态论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发展迅速,随着城市外延的无限制扩大,表现为城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等一系列问题的“城市病”开始严重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打造更适合民众生活的新型宜居城市,近年来,石家庄、扬州、宁波等城市都提出了“田园城市”的建设理念。成都于2009年12月正式确立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值此城市定位转型之际,研究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内涵和发展现实,对成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成都市在“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新构想方面已经概括出6个具体特征:①田园式的城市形态;②国际性的城市功能;③形成市域现代产业体系;④社会和谐;⑤人与自然和谐;⑥基础设施现代化、智能化,城乡贯通、配置均衡、功能完善[1]。

 

1规划理念与原则

 

1.1研究区现状

 

整个片区属于成都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是成都市13个市级战略功能区之一,并且与成都市区以及天府新城的关系十分密切。十陵片区是绕城高速以内、城市区域唯一的大面积生态湿地,拥有面积达106.7hm2的青龙湖和水量充沛的东风渠。区域地貌以浅丘台地为主,有别于成都老城区传统的平原格局。片区内因分布着明代的数座王陵墓群而得名“十陵”,文化资源丰富。

 

1.2规划理念

 

该区域原始规划定位为城市湿地绿洲公园,本次概念规划依然定位为公园,但在尊重区域的空间属性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将区域视为一个景观整体来考虑,把自然、建筑、道路、构筑物都当做整个场地的景观元素来梳理和设计,并打破原有规划泾渭分明的严格分区,对区域进行新的功能划分,将城市生活与自然生活充分结合,创造新型城市空间形态(图1)。因此在设计之初,将“物我循环、天人合一”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让城市从自然中生长出来,以自然孕育城市,并通过自然消融城市刚硬冷漠的棱角。设计旨在探求成都建设新型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本根之旨,达到追求自然与人的动态平衡体系[2]。

 

1.3规划原则

 

1.3.1生态保护与可持续性原则。作为市区内不可多得的大面积生态湿地,十陵片区在调节成都市区的气候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休闲放松的场地,还起着很大的防洪排涝作用。笔者本着生态保护和可持续的理念,充分运用区域内资源,并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维持现有生境的基础上,梳理和调整现有资源,创造与生态和谐的景观(图2)。

 

1.3.2本土文化永续原则。本土文化的延续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历史文化的延续,十陵墓葬文化的挖掘;②城市记忆的延续,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以文脉延续的设计原则为前提,保持区域历史与空间的连续性,实现景观多元化、复杂化、多样化,创造兼具功能与美感的景观,更要强调地域传统的延续,唤起当地民众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共鸣。

 

1.3.3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了达到“天人合一”,设计以人为出发点进行考量,但并不是以人为中心,而是把人作为与天地平等的存在,贯通“地”与“天”的中间途径。设计尊重万物的生存权利,遵循万物自身的本性和规律,强调人在其中扮演辅佐与促进的角色[3]。

 

2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整个规划场地呈四边形,东风渠从西北至东南贯穿场地,把区域斜分为南、北两部分,且场地南北微有浅丘起伏,恰似阴阳鱼,由象征自然与生命的一带清水相互交绕在一起。场地北部多湿地与陵墓,南部在控规中设定为建设用地,于是北部拥有历史的厚重与水的沉静,南部拥有新时代的机遇与人气,这隐隐暗合的阴与阳,静与动的分区自然而成。景观规划旨在让阴与阳、静与动得以循环往复,共生互动起来,将“山、水、田、林、城”融为一体,并结合该区域的特殊区位,紧密联系周边区域及其功能定位进行设计[4]。

 

2.1水之为介,池道相通

 

把原有干涸或过小、不能合并的鱼池堰塘填埋平整;合并和扩大原来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湿地和池塘,形成较好的水系景观节点;扩大并修整青龙湖,使之与东风渠贯通,形成活水,留出湖心湿地,形成大片水面;人工挖凿渠道,连通水系节点,与主水体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循环水体。在主水体及湿地上,不修筑功能性及大型建筑,保留和设计生态型景观,保持完整的湿地生态性。

 

2.2路之为介,步移景异

 

为了解决片区内部南北分割、缺乏联系的问题,秉持生态性、和谐统一的理念,笔者运用霍华德“田园城市”的交通理念,融入对现代生活的思考,从空间上对道路交通进行多层次的设计(图3)。

 

2.2.1高速环道。地面道路宽16m,车流速度30~60km/h。这条环道直接连接外部交通,在有效疏导内部车流的同时联系南北两区,并减少对生态的破坏与各种污染。

 

2.2.2中速路网。在原有碎石小路和小径的路网基础上进行修整和加减,半地面半架空,6~4m宽,交通速度5~30km/h。只用于人、自行车,以及区域内部的助力观光车通行。助力观光车使用的是电能或太阳能等生态能源,不会对整个区域造成空气污染。它负担着区域内部的公共交通疏导,结合整个片区内设置的换乘点,形成完整的内部公共交通体系。引入自行车自助租借服务,游人可以在换乘点方便地租借与归还,创造新型生态的观览方式。

 

2.2.3慢速步道。整个片区都可以步行通过,这里的步道主要是指景观高架步行体和时空通廊,交通速度为0~5km/h。景观高架步行体贯穿片区,连接东部新区景观轴,是这条轴线在片区内的延续,对步行体进行艺术化和景观化处理,同时在重要地段设置上下通道和服务性建筑(如电梯、厕所、露天茶座等),满足游客需求并减小步行体过长带来的疲惫感,将艺术与功能完美结合起来。时空通廊出入口分别设置在陵墓保护区与新兴艺术文化区,运用本土材料与新材料结合设计,如竹子、藤蔓表皮和玻璃内罩结合,吸引游客探索,让游客体验真实的“穿越”,同时以这种体验强调时空的对比与片区强烈的文化碰撞和融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