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语言文化
文化生态指的是人类的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0世纪末以来,随着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在自然界生态遭到破坏的同时,人类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建立起来的适应于自身生存的文化传统也遭到了破坏,文化生态平衡被打破,其后果必将导致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消失,造成人类文化危机。因此,保护文化生态环境,促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文化的繁荣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由现实引发的思考
在全球化席卷之下的当今社会,人们之所以强调文化生态的保护,是源于20世纪末以来文化生态的严重失衡。如同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生物多样性的消失一样,工业文明侵染过的地方,传统文化也在消失。而人类的每一种文化都是经过几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它们的消失带来的不仅是人类文化资源的减少,更使人类的文化生态平衡被打破,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不复存在。这是继战后发展中国家模仿发达国家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工业化之后,又以西方国家的体制和文化来变革原有的体制和文化传统所造成的,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失衡。
世界范围内的工业文明始于发达国家,它以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有力地影响了自然界的变化,但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改变了文化创造的传统方式。
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它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通常意义上的文化是人类创造与应用符号及制成品的总和,它指的是特定民族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文学、艺术、宗教、哲学背后的价值体系,它构成了各种社会的生活方式,包括言语、规则、服饰、仪式、行为等规范。社会学家普遍认为,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人类具有集体创造与传播符号如文字图像、著作、音符等的能力,文化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是通过复杂的社会过程而实现的,因此,人类行为是后天培养的而不是先天带来的。社会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并且文化特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人类与其生活的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是以其生存环境为必要条件的。
然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从本国实际出发,总是以发达国家为楷模和榜样,为实现快速增长而大量引进西方技术、西方文化。西方技术凭借其舒适、方便、高效的特征压制了本土技术。伴随着先进的西方技术而来的还有西方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理念,这就严重冲击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们日常的传统习俗和行为习惯,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本应源于其所产生的文化之中,但外来的西方技术割裂了与本土文化的关系,导致了传统技术的崩溃。“由于技术深深扎根于社会文化组织之中,传统技术的崩溃往往引起地方社区的瓦解,使其失去文化特性。”①“将西方和外国模式纳入传统技术的合法地位中导致传统技术的崩溃,使许多地方性的原生态文化失去其赖以生存的根基,并因此遭到了破坏,甚至消亡。”②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现代化国家,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们的现代化模式是赶超型、跨越型的。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片面追求工业化的后果是资源枯竭、生态失衡。更为严重的是,伴随着工业文明和全球化的进程而来的西方文化给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带来严重冲击。一方面,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民走出农村进城务工,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另一方面,农民接受了现代知识教育,乡村居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准则、生活习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原有的文化表达、文化认同被抛弃殆尽,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农耕文化及相关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发生了迁移。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不复存在,每年都有数不清的土生土长的文化在消失。以戏曲为例,“历史上我国曾有戏曲品种394种,1949年统计时为360种,1982年统计时为317种,而2004年我国戏曲品种仅为260种左右,短短几十年间损失了传统剧种134种,占戏剧品种总量的35%。再如传统舞蹈,20年前进行舞蹈普查时列入山西、云南等19省市《舞蹈集成》卷中的2211个舞蹈类遗产,目前仅保留下来1389个,短短20年间舞蹈类遗产就损失了近37%。其中河北、山西两省已有近2/3的舞蹈已经失传。”③还有,近年来不断传出传统手工艺术濒危的消息。其中传统手工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木版年画如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潍坊杨家埠、四川绵竹、苏州桃花坞、广东佛山等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危机,其中已有600多年历史的佛山木版年画如今只剩下“冯均记”一家在苦撑着。一年能做成的生意没有几单,有时许多天也卖不出去一幅年画④。这些传统文化的不复存在是对人类文化生态的极大破坏,其后果必将导致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消失,使文化生态发展失去平衡。因此,文化生态保护已上升为国家责任。
二、文化生态学之内涵与价值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将生态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文化研究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它研究文化的生成、发展与环境(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关系,还研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适应环境、利用和改造环境来创造文化。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是这一理论的创始人。他在20世纪50年代所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专著⑤中对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文化的特征和文化的变迁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适应的概念构成了文化生态学的全部基础。环境对人、对社会、对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很早就被思想家所关注,并出现过“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理论,其代表人物如法国的孟德斯鸠所说的,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英国的巴克尔所说的,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四个主要因素决定着人类的生活和命运;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所说的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是由自然条件造成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过于强调自然环境的作用,忽视了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作用。文化生态学所说的文化—环境适应理论,既包括自然环境,更强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而且这里的适应不是消极的顺从,而是利用自然,改造环境,通过一定的调适、变化以适应环境,实现一定的功能和目标。他同时还指出,文化与环境是双向互动的,文化适应环境,但也影响环境。文化与环境是不可分离的,不同地域环境下文化的特征不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相似的生态环境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而相异的生态环境则造就了与之相应的文化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