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态建设论文
1黑龙江省生态林业现状
生态林业是林业发展中的新兴概念,至今理论界未有统一的认识。我国学者对生态林业的概念有多种看法,本文认为生态林业是以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为指导,多功能、多层次、多目标的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林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资源持续稳定,满足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多种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达到总体效益最高[1]。生态林业是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林业,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农牧业高产稳产起屏障作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振兴经济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2]。
我国极为重视林业建设。在世纪之初国家对林业生产力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确立了林业六大重点工程,并将其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该工程配合城乡绿化、绿色通道工程在全国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生态网络体系,增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预计到202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以上,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全国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到205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6%以上,生态状况将步入良性循环,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
目前来看,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局部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缓解(如图1、图2所示),因而黑龙江省必须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建设。到目前为止,黑龙江省林业经营总面积为3439.7万公顷,林业用地总面积为2628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2053.9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6.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5.2%,是国家最重要的国有林区和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总体来看,黑龙江天然林的比重大,人工林的比重相对较小,天然林中大多是次生林和过伐林,人工林中多是幼龄林和中龄林,成熟林面积少,国有林区中龄林面积占88%、蓄积占80.4%,成熟林面积仅占2.6%、蓄积量占5.7%,小、中、大径材比例不合理,而且品种单一,大兴安岭以落叶松为主体,小兴安岭则以红松为主体,西部平原以农田防护林为主,多为杨树,珍贵树种较少,如天然红松等针叶树种不足6%。
从经济效益方面来讲,黑龙江省林业经济总量不足。全省林业经营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而林业经济总量仅占全省GDP的4.18%;可采伐资源枯竭,每公顷蓄积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森工总局和大兴安岭两大林区森林蓄积都出现了负增长;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成分比例大,集体和个私经济发展缓慢;林业企业负担沉重,其社会性费用支出占企业利润的87%以上。
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了林业“双增”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行生态林业建设。从2002年开始,黑龙江省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全面启动,到目前为止黑龙江省生态林业建设已略有成效。然而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解决黑龙江省生态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生态林业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推动生态林业的发展是本文的目的。
2黑龙江省生态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森林资源监督力度不足
在森林采伐管理方面,无论是森工林区还是地方林业系统都存在超计划生产木材或超商品材限额采伐的问题,一些地方乱伐滥伐森林资源,少数地方为追求经济利益占用大量林地开采矿产,毁林开荒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案件更是层出不穷,对森林资源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生态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方面,个别地方所植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都不高,使得林业建设事倍功半。而且生态林业建设成果维护难度较大,有的地方的退耕还林地存在毁林复耕现象。生态公益林中火烧地和采伐地较多,很多地方并非按计划采伐,且伐后未及时更新,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这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说明黑龙江省在森林资源监督方面存在极大不足,加强监管势在必行。
2.2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支持不足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林木的生产周期一般较长,如用材林。即使经济林如苹果树、柿子树之类的林木在种植之初也需要2—3年的生长时间才可以结出果实。因此林业贷款周期较长,且变数较大,金融机构很难提供贷款,且林业贷款规模小,偿还期限短。自从国家实行扶持林业发展的政策之后,政府相应的为林业生产者取得贷款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近几年来,黑龙江省林业生产贷款基本终止,金融系统只有贷款计划,没有贷款规模,无法落实计划,使得林业生产者贷款困难,国家政策落到了空处。另外,一个产业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很难形成支柱产业,林业亦如此。在金融扶持林业生产发展上,扶持龙头企业是重中之重。而扶持龙头企业应当提供优惠的贷款政策,这是目前为实现林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2.3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难以协调
退耕还林是国家为保护林业而制定的政策。国家规定,退耕地的生态林必须占80%以上,这是国家从生态效益角度来考虑的,但是生产者注重的是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两者并不协调。现如今省内很多地方热衷于种植经济林木,如红松,落叶松、马尾松、黄柏、野生核桃树、水曲柳等等,这些经济林木的种植在林业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很多人认为退耕还林只要是种了树,将该区域改为林地就是建设生态林了,没必要非得种植那些产生不了经济效益的林木,既占地方又挣不了钱,不适合现如今市场经济的大潮。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国家制定退耕还林的政策是为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若林木种植不当反而会起到反效果。例如:核桃树若发展过快对地表植被有较强的破坏性。在走访中我们看到,很多退耕林在种植经济林木的地方,杂草、野生植物被除得干干净净,地表遭到严重破坏,根本起不到抑制水土流失的作用,这些地方经济效益很显著,但生态效益被严重忽视。
2.4科技应用与推广困难
生态林业建设虽然是一种粗放型的工作,但其对技术要求较高,且不同地区气候环境等基础条件不同,因而对技术的要求也不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发挥林业科技的作用对生态林业建设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来看,林业科技的应用推广困难。原因如下:1.生产技术和设备落后。现如今,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储备不足,且科技成果与林业建设实际脱节,现有实用技术成果转化缓慢等严重制约了生态林业的发展。另外,林业的生产期长,且都有一定的使用年限,设备老旧后,由于很难取得贷款,设备更新困难。2.种植人员素质较低,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林业种植大多是体力劳动,种植时的劳动力多是从附近村落召集的农民工,或是就近招募的初高中学历者,造林人员素质较差,粗植滥造、苗木不假植、造林不开沟、精品地块不浇水等现象时有发生,而专业的林业生产者扮演了“监工”的角色,现场匆匆看一眼很难发现问题,致使造林质量差,所植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都不高,严重影响了生态林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