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农业 » 正文

林业有害生物治理方法

2021-4-9 | 农业

 

1引言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危害森林、林木、荒漠植被、林下植物、园林植物、林木种苗、木(竹)材的病害、虫害、兽害、森林有害植物和木质包装材料所携带的有害生物。广东地区是全国光、热、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物种资源丰富,但由于选用的造林树种相对单调(松树占67.1%),森林群落结构不合理,林分的整体生态功能脆弱,难以抵御本土林业有害生物和频繁入侵的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形成了广东地区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多、世代多、危害期长、分布面积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事件突出的格局。目前,广东省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有松材线虫、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马尾松毛虫、尺蠖、桉树枝瘿姬小蜂、微甘菊等。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防治方针已由过去的“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调整为“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客观上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要求日益提高。广东省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在总体思路上,既遵循生态适应的规律,也遵循地域分布的规律,着眼于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把握,制定最适调控手段,同时确保生态系统的高度稳定性;在战略上,要求与生态安全、生态建设、生态文明为特征的林业可持续发展服务,达到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和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指导思想上,由重“除治”转变为重“预防”、由“治标”转变为“标本兼治”,在防治措施上,向生物防治与营林技术措施相结合等无公害防治转变。

 

2森林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各生物成分(包括人类在内)和非生物成分(环境中物理和化学因子)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动态系统。生物成分根据其功能不同分为: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能利用太阳能把简单的无机物质制造成有机物质;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它是以死的动、植物为食,可将复杂的有机物质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质,被生产者所利用。非生物成分包括光、热、大气、水、土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系统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它们的生存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着能量和物质交换,产生能量和物质在系统中的流动,从而保持着生态系统的运转,并发挥其正常的功能。生态系统的最大特点是能量和物质的流动能产生整体功能。结构合理,功能才能得到正常地发挥,结构最优,功能才能达到最佳,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只要善于改变和配置好森林的结构,就能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

 

同时,森林具有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决定了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为种间的竞争和排斥、捕食者和被食物、寄主和寄生物,植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而实现的自克生及他克生作用等等,例如森林内一些昆虫限于某种食物才能生存,平时昆虫和食物供应是平衡的,假如在人为作用下,减少这种昆虫的所需食物,只能维持少数昆虫的生存,这样昆虫的种群数量就必须加以调整以适应食物供应的不足。在森林经营中,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组成可分成经营树种或目的树种(寄主植物)、非目的生物(非经营对象,其中一部分是天敌)、有害生物(消费者)、生态环境几个部分。利用营林技术措施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本质上就是要从森林生态学的原理出发,搞清有害生物(消费者)与寄主植物(生产者)的关系、有害生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人为措施破坏有害生物的食物平衡,创造不利于有害生物滋生繁殖而有利于天敌生长繁衍的生态环境,以实现控制有害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并促进目的树种的生长和繁殖的目标。

 

建立在森林生态原理基础上的利用营林技术措施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是遵循自然演替规律,通过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功能,创造有利于目的树种生长的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3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营林技术措施

 

3.1营造混交林

 

混交林中不同树种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生态关系,即生物有机体与其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混交林是一个结构极为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在抗御各种自然灾害方面的作用相当明显。混交林的病虫害常较纯林轻微,这主要是由于混交林具有种间相互促进的作用,能充分利用光能、空间、地力,林木生长健壮,对病虫害的抵抗力较强;混交林内枯枝落叶层能形成易分解的腐殖层,生物种群比较复杂,昆虫种类较多,有些昆虫虽然对林木危害不大,却是一些寄生天敌的补充寄主,能在主要害虫数量少的时候,使天敌不因缺乏寄主而凋落,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森林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或抑制有害生物的发生;林内小气候特异,可以改变某些害虫、害菌大量繁殖的生态条件;林内食物丰富,有利于招引各种益鸟、天敌,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如在1988年广东省紫金县的松毛虫高发期,通过调查发现,马尾松与红椎、荷木等树种的混交林中,松毛虫的危害率及松毛虫的虫口密度均远低于马尾松纯林,20年生马尾松与红椎、荷木的混交林,松毛虫虫口密度仅为每株3条,而同龄的马尾松纯林却高达每株36条,因此,营造混交林、对松林进行林分改造是预防松毛虫危害的有效措施。

 

人工造林特别是生态公益林造林应进行合理的混交,采用最佳的造林方式,逐步培育出自控能力强的健康森林。混交林中的树种依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3类,混交类型主要有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混交、主要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以及主要树种、伴生树种与灌木的混交;混交方法主要有星状混交、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和块状混交等。选择混交树种原则上是要在考虑混交树种本身适地适树的前提下,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其发挥辅佐、护土和改土效能,给主要树种创造以某种有利作用为主的生长环境。

 

3.2纯林改造

 

对于已发生病虫害的纯林应及时进行改造,如松材线虫病和松突圆蚧疫区的纯松林应在除害处理后进行更新改造,用材林应改种其他用材树种或套种乡土阔叶树种,以增强马尾松林的抗病力;生态公益林应改种优良乡土阔叶树种或珍稀阔叶树种。在桉树纯林中,易发生桉树枝瘿姬小蜂的桉树DH201系列在砍伐后应及时改种桉树广林九或DH32-29等抗病品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