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期刊 | 网站地图 周一至周日 8:00-22:30
你的位置:首页 >  城市生态论文 » 正文

低碳社会构建

2021-4-9 | 城市生态论文

 

风险社会、全球生态危机的整合表达,就是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环境生态和社会环境生境的日趋死境化;而突破其死境化态势的努力方向,就是探索社会转型发展,重建生境化生态文明,其现实路径是构建低碳社会。低碳社会是以排放低碳气体、改变温室气候为动力,以探索新能源方式和技术方式为基本手段,以创建新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两翼途径,以实现“人与天调”的新生活方式和美学方式为最终目的的生境化生态文明社会形态。因而,探索低碳社会,不仅要解决低碳排放、低碳经济、低碳技术的问题,而且要探索可持续生存式发展的实践道路。围绕此,低碳社会的伦理行动蓝图,将从如下六个方面得到清晰的呈现。

 

一、重建价值:伦理行动的首要前提

 

人的生存行动有两种,即认知与践行。客观论之,认知是践行的前提。因而,创建低碳社会的首要任务是改变认知,重建价值导向和行动原则。

 

(一)重建认知模式

 

客观地看,大工业化的高碳社会,是自然与人两分的社会;而低碳社会却是自然与人合一的社会。因而,低碳社会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两分认知模式,重建自然与人合一的认知模式。重建自然与人合一的认知模式,首先需要重建一种存在观:人是世界性的存在者。[1](PP111-122)这种整体存在观构成了重建自然与人合一的认知基石和认知前提,因为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世界之中,并以世界存在者的姿态而存在着。人与地球上的生物之间,有其内在血缘关联性;而土壤、阳光、空气、水,此四者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它是任何生命存在物都不可缺少的。进一步看,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都具求生、入群的本性;并且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命运地构成了一条生存的食物链条。很难想象,我们能够抛开动物世界、植物世界和微生物世界而独自存在。所以,在这个地球上,人类与其他生命之间构成一种互为体用的存在关系。低碳社会所要展示给当代人类的,就是这样一种世界性存在的体用关系,人们追求低碳排放、开发低碳能源、探索低碳技术,实际上是大自然在教育人类,必须接受这种世界性存在之体用关系的约束与引导。“人乃万物的尺度”———古希腊这一认知信念发展到18世纪,被康德做了最后的定格:人为自己立法,同时人也为自然立法。康德的这一思想,构成了工业文明认知大厦的基石和工业社会的根本生存法则,导致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效用观念,并为人类征服、改造、掠夺自然提供了最终依据和合法性理由,从而推动工业文明迅速走完了它的历程。低碳社会是工业文明走到尽头的标志,也是生境化生态文明得以开启的标志。低碳社会所应该遵循的根本生存法则,即是“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2](P273)通俗地讲,自然世界的法则从自然出,生命世界的法则从生命出,人作为自然的存在者,其生存法则同样源于自然和生命世界。比如日月之行、盈缩之期,万物消长、生死循环,乃自然法则,而非人意可转,亦非人力可为。人作为生命世界之一员,只能遵循其法则而谋求生生之道。比如,人类发明一切的智慧,并非人力所独自创造,而是源于对自然智慧、宇宙智慧、生命智慧的发现、体认和个性化运用而已。试想想人类过去曾经使用过和现在正在使用的一切技术,哪一种不能在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舟楫、轮船、潜水艇、鱼雷,飞机、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马车、汽车、火车,各种建筑,现代通讯,以及各种生产技术、生活技术等等,无不遵循自然原理而得来。所以,“人为自然护法”所讲的根本一点,就是人的生存和生活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为,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比如“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在某种特定的境遇下可以适当而为。如果推平所有的山岭,在一切江河上都修建大坝、电站,这就违反了自然法则,自然生态平衡就会遭到严重破坏,最后结果只能是地球失律,我们赖以存在的地球环境就会沦为死境。低碳社会就是要使濒临于死境的地球环境,重新恢复其生境活力。

 

(二)重建价值导向

 

低碳社会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地球的生境问题。要解决地球的生境问题,不仅要重建自然与人合一的认知模式,重建世界性存在的存在观和“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的生存法则,还需要重建自然、生命、人、社会共生互生的生境主义价值导向。因为世界原本就是整体的,并且世界中的事物原本就是相互生成的。比如阳光、空气、水,是世界上缺一不可的三大资源,否则,地球上的生命就不能存活。不仅如此,阳光、空气、水,此三者是以共生互生方式展开其存在的:水要成为水,必以其自身的流动循环为保证,以太阳热能为动力,并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变化为调节手段。水向上流动,是太阳热能对地球的强烈辐射而形成地面水的蒸发,产生太空中云雾状水气;太空中云雾状水气聚集达到平衡的临界点,形成对太阳热能的冲淡作用,温度降低,弥漫的水气以尘埃为凝结核,形成水滴降落地面而汇流成水;水向下运动,就是降雨。水的蒸发与降落之间是一个循环周期,水的不断蒸发与降落,就是其周而复始循环的展开。水不断蒸发与降落的临界点,就是太空所聚集的水气与地面上的水之间达到动态平衡,超过了这个动态平衡的临界点,水气就会较长时期的蒸发而产生地面的干旱情况;反之,就会产生较长时期的或过量的降雨而形成地面的洪涝水灾。所以,阳光、空气、水三者的互生运动,又构成了地球其他生命实体自生和互生的动力条件。同样,宇宙、星系、自然、大地、生物世界的所有生命和一切事物之间,也是互生的,并因其互生而获得共生,更因其互生与共生的协调而自在与互在。

 

(三)重建行动原则

 

自然、生命、人、社会共生互生的价值导向要达向对实践行动的指导,必须落实为两个具体的行动原则:一是“行动时想到全球”原则;二是“负责任地生活”原则。行动时想到全球,就是行动时想到地球,想到地球上的生命,想到世界整体,想到他人。因为我们的行动,比如丢弃一袋垃圾,买一件电器,开车兜一次风,等等,都涉及到污染的产生、碳的排放。地球环境的生境化或死境化,最终由所排放出来的污染和碳量多少来决定;而所排放出来的污染和碳量的多少,最终取决于一个又一个人的一次又一次生存行为结果的层层累积。行动时想到全球原则要求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静止、孤立、两分的态度,重新构建一种全球式的思维视野和认知方式,凡事、凡行动要有整体的态度、生态的眼光和运用联系的方式。行动时想到全球原则还要求我们必须抛弃实利主义,不要凡事只追逐眼前利益、自我利益,应该有长远的和整体的利益考虑。认知始终是行动的指南,行动时想到全球的真正落实,就是负责任地生活。要学会负责任地生活,首先是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和评价,学会选择与坚守;其次是学会从自己开始,做到配享一分权利就自觉担当一分责任;其三是学会从自己做起:思考要有全球视野,担当责任却必须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训练。“全球性思考延伸到一个人做的一切事情和一个人消费的一切。”[3](P56)就是负责任地行动。负责任地行动的根本原则是:“以所有其他人均能照此生活的方式生活”[3](P61)比如,我不想生活在污染之中,其他所有人都不想生活在污染之中,我的生活行为应该尽可能做到少污染、零污染或少排放、零排放碳化物质,我的这种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成为其他所有人能照此做的行为。或者,一旦有人在生活中做到了低污染、零污染或低排放、零排放,那我也应该照此方式而生活,其他所有人也应该照此生活方式而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