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城市生态论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这只巨轮已经驶入了城市化的快车道,城市化率从1978年17.4%增长到2009年的46.6%,有6.2亿人口常年生活在城镇。未来10到20年,我国城镇人口都会以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为此,我们不但要关心中国城市化的速度,更应关心城市化的质量。伴随着工业文明发展的历程,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也开始出现,人类在反思的同时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构想。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又是时间(历史)和空间(地理)的交叉。今天生态城市规划及建设逐步步入高潮,我们要反思的不仅是工业文明所走过的历程,更应该反思的是在城市化过程中生态城市规划建设30年的历程,需要用一种科学的态度来正视这一伟大建设所带来的巨大成就背后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现实冲击的整体把握,通过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出一个“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和谐发展的复合体,同时满足城市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和居民的基本需求,目的在于在保证维持城市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发展质量的提升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一、历史变迁:城市发展范式的演变及反思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分解为两种:一是人对自然的影响;另一种是自然对人的影响。这两者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过程中又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阶段;二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天人相分并对立”阶段;三是人与自然重新走向和谐的新“天人合一”阶段。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演变中,城市发展也经历了从以自然为本到以人为本,再到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本的三次重大飞跃,出现了“自然本体论”、“人文本体论”、“生态本体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三次飞跃既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也是城市问题及解决城市问题的城市科学范式不断变迁的体现。
(一)第一阶段:自然城市范式(城市产生———17世纪以前)
古代城市起源于历史上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时期。学术界一般认为:人类社会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城邦形式之中。考古资料证明,世界最早的城市是位于约旦河注入死海北岸的古里乔,距今已有9000年左右。从城市的产生一直到17世纪以前的这个阶段,人与大自然是相对亲近的,人类从属于自然。这时的人类是尊重自然、畏惧自然的。自然环境为居民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并影响着城市发展与分布,而当时的城市居民基本上是“顺天而为”。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具有朴素的有机及生态观念,具有兼容性与多极性的物质世界观在当时带来了空前繁荣的城市发展,例如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这个时期的城市范式是朴素的、简单的,主要以一些自然定律为主的“自然城市范式”。这一时期城市的城市化程度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是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是粗放式的,环境问题是人们出于本能的生存需求而导致的。例如,城市将水源蓄积起来,改变了地貌,然后建立起一个水上运输网。
(二)第二阶段:人文城市范式(17世纪———20世纪70年代)
在这个阶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类大规模地征服、改造和利用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为一种“主奴关系”,出现了“天人相分并对立”,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走向疏离,这一阶段的城市范式学术界称之为“人文城市范式”。城市作为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随之成为人类社会中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在人类社会的前期,由于从事的是规模狭小的农牧业生产,环境污染的程度很低。在近代工业诞生之后,污染迅速扩散成为一个大范围的环境问题,并且发展成为一个危害经济增长、城市发展和人类生存的社会公害。17、18世纪,伴随着城市人口的集中,城市疾病横行、灾害泛滥。例如,瘟疫最初是英国大城市的最主要的城市问题。这个时期,居住条件及生存环境问题开始在城市出现,导致人类畏惧城市甚至是放弃城市,后来又认识到不能放弃城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改善城市生存条件的运动。进入19世纪之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由于对大规模生产的追求,导致人们大肆破坏环境、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对提高物质生活质量的追求而大量使用生活用品,导致对环境的严重污染。经济沿着粗放的方式疯狂增长,城市持续发展扩大。这个时期,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奇迹,但是对生态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和咆哮……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资源耗竭、物种缺失、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城市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这些城市问题是人对自然肆意掠夺的结果。人文城市范式产生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而产生,但在塑造范式本身的过程中,由于过于突出“以人为本”中“人”的主体地位而奴役自然,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逆天而行”的行为,最终又导致一系列新的城市问题的出现。
(三)第三阶段:生态城市范式(20世纪70年代以后)
城市的发展是伴随着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唤起人类的觉醒,人类开始反思工业文明所走过的路程,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阶段呈现出人对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某种程度的回归。同时随着人们对环境影响程度认识的逐渐加深和环境意识的加强,城市的发展重点转移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上。随之,城市的发展进入第三个阶段,即“生态本体论阶段”。这一阶段称之为生态城市范式阶段,是城市发展的理想阶段,也是城市发展的目标选择。这个阶段城市问题开始得到缓解,但其他问题如生态城市理念内涵、规划理念、建设方式方法等城市建设性问题开始出现。人文本体论城市给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城市生态本体论阶段留下不少后患。例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一方面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但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一大批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导致城市人口问题,造成如交通拥挤、人口膨胀、城市犯罪等城市社会病的大量发生。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又直接导致了城市的扩张与蔓延。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如何实现城市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成为20世纪80年代后的主要研究方向;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指导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已经成为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为了解决人本城市范式阶段所遗留的城市问题和医治新的城市社会病,要求有新的城市范式———“生态城市范式”的出现,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践的现实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