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气象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于提升气象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气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现实基础,提出了“创新导向、应用为本”的气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理念,据此提出了气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4种模式,并进一步明确了气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关键词:气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协同创新
《山东气象》(季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山东省气象局主管、山东气象学会和山东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科技期刊。
一、引言
加强气象社会管理工作,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是政府职能转变,服务社会大众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于公共气象服務的需求层次也逐渐增加,这意味着需要更优秀更专业的人才来满足该需求,从而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气象行业人才需求在专业、层次、类型方面日趋多元化,对气象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针对气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优化培养模式、加大培养产出已经日益迫切。开展公共气象管理人才培养,有助于满足我国气象行业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强化的行业需求,促进气象管理干部专业能力和公共管理能力的深度融合,推进气象管理水平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由于人才问题直接关系到公共气象服务的水平与质量,近年来学界都非常关注气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问题。周显信和卢愿清将公共气象服务人才分为三种类型: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以及合作与创新团队,提出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根据用人单位的特殊需求来制定教学培养计划进而实现公共气象服务人才的培养。
通过前述的文献查阅可以发现,当前学界主要是就一般性的气象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气象公共管理人才作为气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一般性气象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点,也具有其个性特点,本研究将基于此对气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
二、公共气象管理人才的培养基础
目前,我国设置气象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和机构主要有19所,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山大学等,其中13所高校具有完整的本科和研究生气象人才培养体系,另有6所高校则只培养气象专业研究生。
根据我国的教育专业设置,大气科学是属于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下设置有气象学、应用气象、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大气遥感与大气探测、雷电科学与技术、海洋气象学、环境气象、水文气象、空间天气学等二级学科,除了涵盖传统的气象业务链之外,还拓展到气象仪器与装备、气象综合观测技术、气象预报预测工程、气象信息技术工程、公共气象服务工程、气象防灾减灾与气象应急工程等多个专业领域,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博士、硕士和本科学位体系,并且拥有了完整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建立了对接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奠定了良好的学科专业基础。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学科交叉,拓展气象工程及其应用,满足不同行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大气科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确保公共气象管理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专业教学培养力量。
三、气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
(一)气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理念
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主要包括面向防灾减灾的气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的气象服务、面向公众的气象服务以及面向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工业生产、旅游服务等的专业精细化气象服务等。现代气象管理则是通过有效的组织手段维持现代气象业务系统的高效运转。现代气象业务日益呈现出科技含量高、关键技术先进、信息化程度高的特征。发展现代气象业务,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根本在于要有一批素质过硬、结构优化的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
故此,气象公共管理人才可以界定为:既掌握大气科学理论相关学科知识,又具备公共气象服务业务能力的复合、应用兼备型现代气象管理人才。
气象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应确立“创新导向、应用为本”的气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理念。其中,创新导向是气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立足点与最终目标,应用为本是气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现基础。
“创新导向”,即通过建立跨部门的人才交流机制,实现气象行业院校与气象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部门,如气象部门、航空部门等的沟通与协调,明确气象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特征,以提升创新思维模式为目标,同时瞄准气象学科与公共管理学科的前沿理论问题,通过优化教学体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气象公共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
“应用为本”,即重点突出气象公共管理人才的应用性特征,以“订单化培养”作为实现手段,根据社会需求与学生个性化特点来进行气象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在应用为本的理念之下,需要明确“应用”的具体要求。故而,需要结合所建立的跨部门的人才交流机制,明确不同部门对气象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特征,重点对气象公共管理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现实的应用问题进行收集与整理,结合对用人单位的调研,明确不同工作岗位的“应用”要求。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除进行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外,重点对其在未来工作中可能需要的应用技能进行培训,结合前述的创新意识培养,使气象公共管理人才能够迅速的在其工作岗位上发挥创新能力。
(二)气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气象公共管理人才是为适应气象行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为气象行业政府部门及与气象、环境等公共服务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故此,气象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政治理论、管理知识、专业知识和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要求毕业生能掌握大气科学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等专业知识的同时,能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具备从事气象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开拓创新和依法行政能力,面向各类政府部门和社会相关机构,成为行业领域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以及其他气象公共服务人才。
论文指导 >
SCI期刊推荐 >
论文常见问题 >
SCI常见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