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教育技术论文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应用

来源: 树人论文网发表时间:2016-11-08
简要:现在的教育事业中,信息化教育用到的也是比较广泛的,不仅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而且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是一篇 教育技术论文 范文,主要论述了职业院

  现在的教育事业中,信息化教育用到的也是比较广泛的,不仅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而且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是一篇教育技术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应用。

教育技术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被广泛应用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对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实施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化技术的过度应用、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等。文章指出提高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路径: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

  信息化教学主要是指学习者与教育者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教育方法、教育资源等开展的双边活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教学涵盖了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教学观念的指导,能够保证知识的多途径获取,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空间更为广泛。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教学资源投入的减少,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一、信息化教学有效性概述

  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媒体与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利用最少的教学投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一般在分析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内涵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首先是有效教学方面。在评价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时,需要以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为判定标准,有效反思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同时,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应以有效教学为根本,对使用工具进行科学设计,并进行案例的分析收集与调查访谈。其次是课堂环境方面。信息化教学的现场是课堂教学环境。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连接虚拟仿真与真实场景、企业员工与在校学生的重要桥梁。

  二、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分析

  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可从三个层面加以分析:一是教学形态的信息化。教学形态的信息化是教学设计方案实施的外在体现,是保证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形式。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应是可感与可见的现实形态,任何人都能对其进行认定与评价,不需进行深层次的价值论证与技术测量。由于教学形态具有多样性,会受环境、教师和学科等因素影响,难以通过统一的标准加以评定,因此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应深入学科与课堂,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标准化与准确性。二是教学理念的信息化。教学理念的信息化是人们认识信息化学习和教学活动规律的重要体现,是教师完成教学活动与教学设计的理论支撑,对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学理念的不同会导致教学思维的不同,从而影响教学形态与教学设计。先进的教学理念体现着教学规律的科学性,能够有效指导教学实践。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先进的教学理念,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三是教学设计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的重点在于教师能够合理、充分地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解决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优化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应以达成教学目标为依据,以信息化教学理念为指导,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对各要素间的动态关联与现实状态进行认真分析,优化组合各因素。例如,教师在开展信息化教学课题之前,应预先设计和考量教学环节和技术手段,思考教学技术如何与教学实践进行组合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强化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还应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遵循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自身的创新能力、设计能力、知识水平和实践感悟,科学、合理、巧妙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力求设计方案的高效性与可行性。好的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有效创设信息化技术的情境,准确掌控教学进度,将情感激励和知识建构加以协调统一。

  三、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1.师生因素。职业院校学生在信息化能力的应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带两头、抓中间”的方式会导致学生群体的两极分化。信息化能力较低的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难以消化知识,而能力较高的学生则认为教学内容缺乏深度,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自主性,难以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从而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2.教学环境因素。在信息化教育应用发展的大背景下,广大职业院校都开始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采购大量的基础硬件、信息资源、软件程序与教学平台等,从而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实践环境。但是这种“购买”的模式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易出现被动重复建设的情况,具有较低的回报率,并且由于信息化相关设备的更新速度较快,要想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需求则需要学校持续投入。此外,不同专业的应用平台、辅助教学软件也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做到通用性和可扩展性,这些都影响了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开展。3.教学资源因素。部分学校在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库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像教学资源缺乏协作性、共享性和均衡的分布,资金多用于资源购置与重复建设,网络体系孤立化等,无法达到资源有效共享的目的。例如,部分教学资源的分布不够均衡,仿真实训、交互动画类资源较少,而文本和图片类资源较多。

  四、提高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路径

  1.改革教学方法。职业院校在改革教学方法时,应对“平台”意识加以强化,为学生构建研究与交流的自主式平台,实现开放式、启发式与研究式教学。在实施和组织教学过程中,构建虚拟与现实、校外与校内、课外与课内相结合的互动平台,创设互动交流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推行案例教学与研讨式教学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与层次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活动中,应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适当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应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利用网络、数字图书馆等途径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2.创新教学内容。“教什么,怎么教”是每一位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前应首先思考的问题。我们应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保证教学内容的信息化设计有效可行。在教学内容信息化设计过程中,不应过分追求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而应对内容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加以强化,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可以问题为中心,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从实际需要出发,对需要重点分析与解决的问题进行合理筛选,从而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促进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提高。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信息化教学推广过程中,应加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学校从教师的岗位、年龄和所教专业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分层次地组织信息化技术培训,并通过研讨交流和成果展示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估。同时,可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考核奖励、职称评定和资格认定的一项条件。教师自身也应努力学习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如虚拟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从而制作出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课件。

  [参考文献]

  [1]励凌凌.云时代下信息化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肖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研究[J].软件导刊,2011(7).

  [3]孙沛华.基于扎根理论的信息化课堂有效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9).

  [4]张伟平,杨世伟.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

  [5]郭俊杰,王佳莹.信息化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10).

  [6]胡晓玲.信息化教学有效性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

  [7]刘斌.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思考——对信息化教学本质的再认识[J].现代教育技术,2013(3).

  [8]赵玉.职业教育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与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8).
  教育技术论文发表期刊推荐:《当代教师教育》主要围绕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中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选题、策划、组稿以及出版和发行工作。反映教师教育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与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为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观点、新信息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