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论文网一个专业的学术咨询网站!!!
树人论文网
扫码关注公众号

碳排放的供需和区域结构分析

来源: 树人论文网 发表时间:2022-02-10
简要:摘 要 科学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有效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产业、供需、区域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中国作为大型经济体,其经济结构和区域产业分工的复杂性决定了碳排放结构的

  摘 要 科学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有效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产业、供需、区域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中国作为大型经济体,其经济结构和区域产业分工的复杂性决定了碳排放结构的复杂性。采用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对中国碳排放的供需和区域结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中国消费、投资、出口引致的碳排放占比分别为30.83%、49.96%、19.21%,投资需求碳排放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过度依赖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拉动,同时出口产品结构中重化工业占比较高。从区域碳排放格局看,北方整体碳生产大于碳消费,而南方整体碳消费大于碳生产,本质上,这是北方倚重煤炭能源和重化工业而南方以下游生产制造环节为主的产业分工格局导致的。为此,要加快优化产业结构、供需结构和区域产业分工结构,引导各地区各行业有序达峰,推动发展方式全方位改变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碳排放 投入产出分析 供需结构 区域结构 碳达峰

  作者简介:陆江源,博士,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何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员。

  一、引 言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我国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绿色、环保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将会是一场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必将倒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低碳转型。

  科学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有效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产业、供需、区域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这些结构性矛盾包括宏观经济目标与绿色发展目标的协调、传统高碳行业与低碳行业之间的结构调整、碳生产和碳消费的矛盾、高碳排放地区和高碳消费地区的区域结构性矛盾等。如果不考虑上述结构性矛盾,简单地采用供给端碳排放抑制的方法,只能加剧行业之间、供需之间、区域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对国民经济体系良性循环造成不良影响。

  作为大型经济体,中国经济结构和区域产业分工的复杂性决定了碳排放结构的复杂性。从产业特征来看,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之中,具备较为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碳排放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出口而产生的。从供需角度看,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在最终需求中的占比仍然较高,造成高碳排放的钢铁、建材等产业供给依然居高不下。从区域碳排放来看,虽然一些地区退出了高耗能产业,但高耗能产业的产量需求仍然存在,这就使得高耗能产业进一步向其他地区集中,导致高碳排放的电力、钢铁、建材等行业的供给和消费呈现异地化倾向。因此,科学客观研究和制定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离不开对产业、供需、区域等方面结构性矛盾的分析。

  二、文献综述

  相关研究普遍采用投入产出方法从产业、需求、区域等各个层面对碳排放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在产业层面,因为产业结构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变量,目前学术界主要围绕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联性展开研究。现有文献利用各类计量模型进行了多种测算,认为随着产业结构从农业、工业向服务业转型,能源消耗强度将会逐渐下降,从而降低碳排放强度。部分学者关注高耗能产业、高碳能源产业和低碳产业占比的变化。比如,张宏艳和王炜研究我国1999—2016年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发现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存在单一的门槛效应。投入产出方法也逐渐在碳排放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中得到应用。比如,徐恺飞和金继红利用中国2002、2007、2012和2015年的投入产出表编制了可比价格,研究了制造业的碳排放结构。基于2017年投入產出表,朱佩誉和凌文构建了包括13个中间产业部门和5个能源产业部门的动态CGE模型,探讨了不同碳达峰情景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

  在需求层面,学者普遍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碳排放的需求驱动因素。乌力吉图利用中国2002、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分析碳排放增长的需求结构,发现投资和出口需求是诱发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碳排放是投资出口依存型。张海行分析河北省2007、2012 年的投入产出表、部门能耗等数据,发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减少了河北省2012年的碳排放,而最终需求结构效应和最终需求规模效应是河北省2012年碳排放增加的影响因素。张伟和王韶华利用投入产出方法测算了中国31个行业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份额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发现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食品和烟草业等是消费结构调整的关键部门。

  在区域层面,由于国际投入产出表和区域投入产出表存在数据差异,所以相关分析也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在国际区域碳排放结构方面,乔小勇等对WIOD、Eora、EXIOBASE 等国际投入产出数据库进行重新编制,建立环境扩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隐含碳排放,发现国际上“南北碳转移”问题突出,发展中国家生产侧排放大于消费侧,而发达国家则正好相反。邓光耀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子系统模型,研究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隐含碳排放的关联效应,发现中国的隐含碳进出口及与此相对应的溢出效应在进出口贸易对象国之间存在差异,比如2015年中国从韩国的隐含碳进口最多,向美国出口的隐含碳最多。董聪等利用国际投入产出表研究了国际间产业转移与各国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发现国际产业转移对接收国因国外因素而产生的碳排放增量具有抑制作用。在国内区域碳排放结构方面,邓荣荣和杨国华利用中国2002—2012年区域投入产出表分析了区域间碳排放转移,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京津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为主要的净贸易隐含碳排放转出区域,且转出趋势有所增强,上述区域通过贸易将碳排放转移至东北、中部、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区域。